連山隔離病房的日與夜
全天候駐守隔離病區的連山人醫醫務人員。南方日報記者 黃津 攝
一場春雨過后,吉水河風雨橋旁的榕樹冒出了新芽。旁邊的喜喜廊上,幾名戴著口罩的群眾在悠游垂釣。“中國氧吧之城”,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的清晨靜謐而溫馨。
不為人知的是,在距離此處不過一公里的地方,連山人醫住院部的二樓,一場抗擊新冠肺炎的“護理戰”在無聲中打響。
2月6日上午8時,26歲的護士陳連清穿上密實的三級防護服,戴上N95口罩和護目鏡,進入隔離病房開始一天的工作。4小時后出來,她已渾身濕透,美麗的臉龐上烙下了深深的勒痕,一如傷疤般觸目驚心。
這是一層封閉式的病房,最多時曾有15名密切接觸者在此接受醫學觀察。從1月24日(除夕)開始,先后共有11名醫務人員全天候駐守,他們足不出戶,呵護著這一方天地。
時間流逝無聲,他們勇往直前。
他們隔離了病毒,保全了健康。
43歲護士長李攝影:
丈夫把菜肴送到電梯,遠遠地看了她好一會兒
彌漫著消毒水味道的電梯運行到2樓,門打開,出口已被警戒線封住。一塊寫著“隔離病房 請勿進入”的牌子引人注目。
除夕晚,丈夫虞飛把菜肴送到了這里,遠遠地看了她好一會兒。回想10多天前這一幕,李攝影有點心酸,更多的是幸福感。
有著21年護理經驗的李攝影是連山人醫內科護士長,從1月24日進駐隔離病房。在早前的1月22日,醫院就收治了一位從武漢返鄉人員,“發燒、咳嗽,我們馬上緊急隔離,經過兩次核酸檢測,呈陰性。”
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連山人醫及早就制定應急預案,開展了應急演練。“預案和演練,非常有用。”李攝影說,醫院在22日特別開辟了隔離病房,進行封閉式管理運作,提前做好了準備。
22日患者無虞,全院都松了一口氣。不過,真正的考驗隨即到來。1月24日中午12時30分許,一名外地返鄉人員匆匆入院。穿著三級防護服的李攝影,先后兩次進入病房護理,抽血、輸液、取樣、消毒,每次3個小時。
當晚,她和科室內的醫務人員徹夜未眠,焦急等待著核酸檢測的結果。1月25日清晨4時30分,確鑿的消息終于傳來。
患者當日在轉院前,還需進行CT檢測。此時,有年輕護士提出要替換她去護送,李攝影嚴辭拒絕。“我是老護士,有經驗。”
從除夕當天開始,李攝影再沒有步出過隔離病房這個區域。“家里就交給我吧,等你平安出來。”丈夫在電話里的一句話,讓她眼眶濕潤。
連山縣人民醫院執行院長梁忠平介紹,25日晚開始,作為密切接觸者,李攝影等3名醫務人員被妥善隔離起來進行醫學觀察,另外3名醫務人員立即補上崗位。
出生于禾洞鎮的瑤族女子李攝影,在隔離房里每天堅持原地跑步,做健身操運動,保持良好體力。“就是想早點出去工作——因為醫院現在人手最緊缺,少了我一個,加重了姐妹們的工作負擔,心急、內疚。”
41歲副院長韋海明:
“想見小女兒,親親她”
1月27日凌晨時分,一下子進來了7名醫學觀察人員。作為隔離病房中的副主任醫師,韋海明工作任務很重。從開設隔離病房伊始,所有入院的醫學觀察人員都需經她的手,至2月7日已有25人。
問病史、查身體、寫醫囑……包裹密實的三級防護服,讓這些簡單的工作變得復雜起來,韋海明忙碌到了凌晨4點。睡下不到4小時,8時她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整個2樓隔離病房共有600多平方米,為了保障醫學觀察人員的住院條件,留給8個醫務人員的,只有由3間病房臨時改造成的生活區。
數人住在一起,共用洗漱間,“好像回到了讀書年代。”韋海明回憶起在中山醫科大學的就讀時光,狹小的房間在她的眼中變得寬敞明亮起來,“想些美好的事情,能釋放壓力。”
足不出“樓”,不與外人接觸,韋海明卻感覺時間飛快。查房、會診、匯總、寫(改)醫囑……作為醫院副院長,除了日常的查房,她還負責隔離病房醫務人員的分工管理,統籌好診療事宜,每天工作滿滿當當,宛如“樓層舍長”。
到了夜晚,通過視頻電話逗弄小女兒,是她的溫馨時光。41歲的韋海明是小三江人,壯族,響應國家號召生了二胎。小女兒才兩歲多,咿呀學語,正是最趣稚的時候。“好想見她,親親她。”
至2月7日,她已在隔離病房駐守了15天。
26歲護士陳連清:
“他要正式求婚咯,不然我不嫁給他”
6日上午8時,26歲的護士陳連清穿上密實的三級防護服,戴上N95口罩和護目鏡,進入隔離病房開始一天的工作。
4小時后出來,她的汗水從頭流到了腳底,渾身濕透。取下N95口罩,美麗的臉龐上烙下了深深的勒痕,一如傷疤觸目驚心。
“這是你最美的樣子。”她把圖片發給男友,男友甜言蜜語,讓她好一陣溫馨。
2013年在連州衛校畢業后她進入了連山人醫,擔任內科護士。去年底今年初疫情發生后,武漢以及各地的醫務人員等群體義無反顧奔走在最前線,陳連清深深記住了“最美逆行者”這個詞。“這是我們的職責。”
進駐隔離病房,這位90后護士心中坦然。“我們肯定能打贏這場‘戰疫’。”防護服其實很輕,戴上N95口罩和護目鏡,感覺很暖,“就是太密實了——當然,這是必須的。”
每個醫學觀察人員都要抽血,給她這個年輕的“老護士”帶來了“難題”。“針扎的是隱藏的動脈,因為防護服和3層手套,操作起來不靈活。”平常幾分鐘的抽血,在這里就需要15分鐘。“動作慢一點,確保一次成功,減輕患者痛苦。”
為減少感染發生幾率,隔離病房沒有配備其他人員。抽血、測生命體征、給藥、送餐等護理工作完成后,陳連清還須對病房進行消毒、衛生打掃等。
查房前,她不吃不喝,以免上廁所,“出來一次就必須換防護服,但防護服太少了,我們必須省點用,一次性把所有工作做完才出來。”穿著紙尿褲工作,也成了這些醫務人員的常態。
一次查房下來,需要4小時,一天要進行兩次。渾身濕透的她趕緊進行消毒、沖涼,又要開始準備著下午的工作,一天沖3次沖涼成了標配。2月3日深夜,新來了一名醫學觀察人員,陳連清立即又上崗,走出病房時,已是凌晨4時多。
陳連清是個細心的女孩。針對患者的心理恐慌,她先對他們進行心理安慰后才開始工作,“跟他們說說連山本地話,聊些家常,讓他們放松心情,這樣有利于康復。”
漂亮、愛笑的陳連清是個“吃貨”,尤愛吃橙子。男友專門送了3次來,每次10多斤。“這段時間他表現很不錯。”每晚視頻通話,同事都能聽到她清脆的笑聲。
處于熱戀中的她,也有了結婚的念頭。“當然,他要正式求婚咯,不然我不嫁給他。”
南方日報記者 黃津
特約通訊員 易亮 通訊員 賀紅蓮
■鏈接
先后駐守在
隔離病房的
11名醫務人員
韋海明(女,中共黨員、副院長、副主任醫師)
韋 濤(女,內科主任、副主任醫師)
李國明(男,醫師)
楊宇超(女,醫師)
譚程滔(男,助理醫師)
李攝影(女,中共黨員,護長)
岳惠蓮(女,主管護師)
房秀玲(女,護師)
陳連清(女,護士)
蘇 茜(女,護士)
陶文豪(男,護士)
■人物速寫
“采樣的工作,就交給我吧”
筆者在連山人醫大門口看到,有醫務人員手持體溫槍,對每個進入的人員進行體溫檢測;醫院專門設有發熱預檢分診處和發熱門診,有專人3班倒24小時值班。
6日上午10時許,該院開始對從武漢返鄉人員進行樣本采集。“采樣的工作,就交給我吧,”33歲的陳衛萍主動請纓,“我是呼吸內科主治醫師,能勝任這個任務。”
這是個危險的工作。因為要運用口咽拭子采集樣本,被采集人員大都會有因作嘔反胃導致噴唾液的反應。穿上二級防護服,陳衛萍義無反顧站在了最前線。
作為清遠市人民醫院派駐的醫務人員,陳衛萍畢業于南方醫科大學,是碩士研究生。從大年初一開始,她就一直值守在醫院,兩歲多的小孩只能交給家人照看。
■縱深
院長一個口罩戴了3天
醫院全員取消休假奮戰在一線
當前,在連山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全縣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全力打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48歲的梁忠平是連山縣人民醫院執行院長,他是清遠市人民醫院托管該醫派駐的一支13名骨干隊伍成員之一。“自開展疫情防控阻擊戰以來,連山人醫沒有一人脫崗,全員取消休假奮戰在一線。”
“目前,我們醫院主要是缺乏人手和防護設備,”梁忠平介紹,特別是口罩和防護服缺乏,目前醫院是優先滿足奮戰在一線醫務人員的使用。“我的口罩,也是戴了3天了。”
雖然面臨困難,但該院行動迅速、措施得當。梁忠平介紹,醫院嚴格落實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各項舉措,在防輸入、防傳播、早發現、早隔離上下足工夫,切實做好防控。
一方面,該院成立了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救治組,明確職責,制定工作目標,實行首診負責制,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提高應急處置和醫療救治能力。
同時,組織多次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診療與防控知識培訓,重點科室開展個人防護、診療技術等專業培訓,還通過舉行應急演練,提高科室的管理和個人能力。
在規范傳染病報告、預檢分診、發熱門診管理上,該院對預檢分診及發熱門診實行24小時值班制,設立隔離病區,增加發熱門診,避免出現發熱患者擁擠就診。據該院統計,2020年1月24日至2月4日,發熱預檢分診428人次,發熱門診162人次。
梁忠平介紹,該院在住院部2樓設立的隔離病房,至2月7日共收治25名醫學觀察人員,其中1人轉清遠市人民醫院治療,解除隔離7人,轉政府定點觀察3人,現有臨床觀察人員14人。
自2014年開始托管連山縣人民醫院以來,清遠市人民醫院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如今,當地患者“有錢去廣州,沒錢去賀州”的窘況已一去不返,住院率從曾經的全省倒數第2上升至第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