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耽誤春耕 山東仇莊村村民戴口罩分時段下田種土豆
每家最多同時6人下地,分散干活,相互之間最好距離2米以上
新京報訊(記者 景嘯塵)立春后,魯南地區迎來了大棚土豆種植的最佳時期。山東滕州因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適合土豆生長,因此被稱為“馬鈴薯之鄉”。2月9日,新京報記者從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姜屯鎮仇莊村村委會了解到,自2月4日立春以來,村民已經開始下田耕種,為了減少交叉感染,大家都戴上了口罩。“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我們還是鼓勵村民進行春耕的”。仇莊村黨支部書記牛家留說。
村民們戴著口罩下田種土豆。受訪者供圖
仇莊村黨支部書記牛家留告訴新京報記者,村內目前的主要產業就是大棚土豆種植,共計1700余畝。“往年半個月之前就開工了”,據牛家留介紹,往年村內在一月中下旬就會開始準備春耕,今年由于疫情和天氣原因,推遲了近半個月,“今年下雨比較多,一下雨村民就沒法下地干活,育肥就推遲了”。
雖然村內鼓勵大家進行春耕,但村委會也為村民們的安全著想。據了解,往年在春耕之時,各家各戶都會從外村請工人來干活,“過去村內的青壯年基本大年初五、初六就外出打工了,今年比較特殊,大家都在村里出不去,也就不用請工了”,牛家留告訴記者。
種地的時候,要求每人間隔最好2米以上。受訪者供圖
雖然如此,村委會也給村民提了要求,下田干活的時候必須要戴上口罩,因為各家的地挨得比較近,所以要求分時段干活,每家最多同時6人下地,分散干活,相互之間最好距離2米以上。“村內目前都是機械化作業,所以人力也不是需要很多,避免了大家的近距離接觸”。
仇莊村村民仇友亮告訴記者,自己家里共有4畝大棚土豆,“畝產能在7000斤左右,每畝地能收益約6000元”。他稱,現在的工作主要是忙著整地、播種、覆膜和搭建拱棚。
仇莊村都是機械化耕作。受訪者供圖
牛家留告訴記者,在疫情期間,村內的三條大路都封閉了,只留了一條小路供生活必需品進入,據了解,村內的一些公共場所都已經關閉,村民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通過網上購買,村口有專人收貨,“蔬菜買得最多,每天下午四點之前大家就能收到貨”。此外,為了抗擊疫情,滕州市的馬鈴薯專業合作社也用2架植保無人機在村莊主干道上空噴灑消毒液,而且鎮政府也會免費提供消毒品。
記者了解到,仇莊村的土豆通常會銷往上海、江蘇、湖北等地,“基本上就能滿足家里一年的支出了”。對于鼓勵進行春耕,牛家留表示,主要是希望村民不會因為疫情出現太大的損失,“同時還要保障后期的市場供應,如果其他地區有需要幫助的,我們一定會盡力幫忙”。
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