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開設1600張床位的武漢雷神山醫院正式交付使用,目前首批醫療人員已經集結完畢,隨后將承擔救治任務。
從1月26日開始施工建設,雷神山醫院工程工期短、任務重,參建單位先后投入逾萬人的建設隊伍日夜兼程,抓緊施工。
8日下午,澎湃新聞(thepaper)實地探訪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白色的箱式板房已搭建完成,整個院區正在進行最后的布線、管道與設備安裝調試、道路硬化、清掃綠化等工作,現場各工種工人正在緊張作業。
在已經完成改造的病房,記者看到,其內部布置與火神山醫院病房基本一致。進門后先是緩沖間,緩沖間兩側是分別擺有兩張病床的不同病房。病房內,空調、通風設施、消毒設備、洗手池、醫療廢物回收箱、壁掛式電視、柜子、獨立衛生間等設施一應俱全。
在現場,記者采訪的多位工人師傅中,有人連續工作超26小時、有人從開工至今一直在工地、有人援建完火神山醫院完成轉場、有人成為工地“夫妻檔”、有人想為家鄉武漢出一份力。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則成為大家喊出頻次最多的口號。
現場休息的工人師傅。52歲的溫師傅是中建三局的一名安全員,他在火神山醫院建設現場工作10天后,隨即又轉場到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每天的工作主要是負責工地的安全,督促工人不要吸煙,帶好口罩和監督高空作業安全等,需要工作12個小時左右,“建完火神山,再戰雷神山。”他自豪的說到。
負責水電管道安裝的黃師傅是一名黨員,他告訴記者,自己從大年初三(1月27日)來到雷神山工地,和同行四十余人負責水電管道安裝工作。工作期間,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晚上經常要忙到十一二點,每天工作時間短的15個小時,長的達24個小時。目前他們所負責的區域已經完工,現在在別的區域支援。
為什么來雷神山?黃師傅稱,自己的想法很簡單,是黨員,應該響應號召,家住鄂州也離武漢也很近,想為武漢出一份力。
53歲的黃女士負責院區清潔,來自武漢江夏區,2月5日,她到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每天工作9個小時,老公則在工地做門窗安裝工作。對于這次支援,黃女士說,想為武漢出一份力,“我們也沒什么文化,就是希望(疫情)越來越小,大家都安全。”
46歲的秦女士也是武漢人,采訪時手上正扛著搬運的物資。她告訴記者,她來到工地兩天了,每天工作8小時,“我們要積極、大力的配合武漢,度過這個難關!”
院區內,白色的箱式板房林立。按照官方公布的信息,雷神山醫院整體參照戰地醫院形式,采用模塊化設計,主要包括醫療用房區、醫護保障區、醫療輔助區。總用地面積約328畝,建筑面積7.99萬平方米。
進駐這里的首支醫療隊共110余人,由湖北省腫瘤醫院和武漢市第一醫院骨干力量組成。醫技人員則由三級醫院選派,共同承擔雷神山醫院醫療救治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