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年來2804個水源地完成整改 保障7.7億居民飲水安全
“水十條”31項階段性任務均取得積極進展
生態環境部首次完成飲用水源地違法項目清理
截至2019年底,生態環境部累計完成2804個水源地10363個問題整改,一批久拖未決的老大難問題得到糾正,7.7億居民的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有力提升。
□ 本報記者 郄建榮
按照國務院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要求,今年年底前,全國水環境質量要得到階段性改善。涉及的方面包括污染嚴重水體、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地下水污染、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等。
“水十條”從2015年4月開始實施,至今已近五年。近日,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兼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表示,“水十條”要求的今年年底前完成的階段性任務有31項。他說,目前這31項任務均不同程度取得了積極進展。
據生態環境部執法局透露,根據“水十條”要求,生態環境部首次完成了飲用水源地違法項目清理,近8億人飲用水安全得到保障;首次徹底摸清了渤海、長江入海入河排污口底數;截至去年年底,重點城市(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96.2%。
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指出,2019年,全國地表水優良(I-Ⅲ類)水質斷面比例同比上升3.9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同比下降3.3個百分點。我國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張波說,各地以水污染為代價的發展方式正在發生轉變,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
完成2804個水源地問題整改
到2020年,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這是“水十條”提出的明確要求。如何保障老百姓的飲用水安全?生態環境部選擇從清理飲用水源地環境違法問題入手。
2016年5月,我國飲用水源地環境違法問題清理整治的發令槍率先在長江經濟帶打響。據生態環境部執法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從2016年5月開始,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長江經濟帶地級以上城市319個飲用水源地清理出的490個違法問題被逐一整治銷號。2018年,長江經濟帶縣級飲用水源地整治展開,同步啟動的還有長江經濟帶以外的其他省份地級以上城市水源地整治,到2018年年底,共完成6251個環境違法問題的清理整治。
在此基礎上,2019年,生態環境部又啟動了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源地違法問題整治,涉及156個地市527個縣899個水源地的3626個違法問題。生態環境部執法局這位負責人告訴《法制日報》記者,至去年年底,899個縣級水源地3626個環境問題基本完成整治。
從2016年5月至去年年底,生態環境部用三年多的時間將全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環境違法問題全部清理一遍。生態環境部執法局這位負責人透露,截至2019年底,三年多累計完成2804個水源地10363個問題整改,一批久拖未決的老大難問題得到糾正,7.7億居民的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有力提升。
在全面提升城市飲用水安全保障的同時,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沒有落下。這位負責人說,全國農村“千噸萬人”規模以上飲用水水源共有10630個,目前,68.5%完成保護區劃定。
就生活飲用那部分地下水,張波說,我國城鎮集中式地下水飲用水源水質總體保持穩定,扣除地質影響外,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在90%以上。
據生態環境部介紹,隨著飲用水源地環境違法問題的清理整治,近8億人的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首次摸清渤海長江污染底數
6668人次“拉網式”排查,無人機、無人船、水下機器人、聲吶、紅外,能用的科技手段都用上;從三江匯合的四川宜賓到長江入海口的上海,橫跨11省(市)63個城市,覆蓋長江干流、9條主要支流以及太湖。2019年,近一年的時間里,由生態環境部執法人員、技術人員組成的排查組徒步對長江流域2.4萬公里范圍內的所有“口子”人工排查一遍。
同年,同樣方法,生態環境部還完成了對渤海入海排污口的排查。而渤海的排查涉及河北、天津、遼寧、山東4省市,岸線長度3600公里。
近日,張波公開披露了這兩項排查的結果。他說,排查查出,“長江(包括長江干流和九大支流及太湖)入河排污口6萬多個;渤海入海排污口近1.9萬個。與之前地方掌握的排污口數量相比分別增加約30倍和25倍。”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曾指出,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進入渤海和長江的排污口查明白。
現在看來,生態環境部下如此大的決心所做的這兩項工作,不僅首次全面詳細地查清了渤海及長江的排污口底數,為地方治污提供了精準的靶位,更重要的是通過“查(排查)、測(監測)、溯(溯源)、治(治理)四步法,將為我國水污染防治趟出了一條可操作、可借鑒、可復制的新路。同時,水污染管理中,長期存在的職責交叉重復、九龍治水、多頭共治的難題也將隨之破解。
中國環科院原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夏青說,入河排污口本應成為陸上污染源和水中考核斷面的連接點,但這個連接點一直是斷點。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將實現污染源和水質目標的輸入響應,為環境質量精準管理鋪平了道路。
生態環境部執法局局長曹立平指出,今年,將在監測、溯源和整治上下功夫,按照“一口一策”的原則,實行排污口的規范管理和整治銷號,堅決打好長江保護修復和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
首個重點流域規劃正在編制
定期公布水環境達標滯后地區名單;適時召開調度會,請落后地區政府分管負責人作表態發言。就水污染防治,生態環境部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發力。
張波說,圍繞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長江保護修復、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和渤海綜合治理等標志性重大戰役,生態環境部全面推進碧水保衛戰。目前均已見效。其中,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86.7%,其中36個重點城市消除96.2%,其他城市消除81.2%。長江流域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同比上升4.2個百分點,達到91.7%;劣Ⅴ類斷面比例同比下降1.2個百分點,達到0.6%;12個計劃消除劣Ⅴ類的國控斷面中,9個暫時消除,3個水質明顯好轉。2.5萬個建制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已經完成。渤海入海河流劣Ⅴ國控斷面由10個下降至2個。
據張波介紹,今年既是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謀劃之年。他說,目前,生態環境部啟動了《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這是生態環境部成立以來編制的第一個流域規劃。
去年,生態環境部組建7個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及其監測科研中心。特別是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后,組建了生態環境部,原水利部排污口設置管理、流域水環境保護職責,原國家海洋局的海洋保護職責整合到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岸上水里、陸地海洋實現聯通。
“‘十四五’國家地表水監測斷面將從1940個增加至3600多個。”張波指出,水里和岸上打通后,實現了重點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地級及以上城市、重要水體省市界和重要水功能區“四個全覆蓋”。
對于“水十條”明確的今年年底要完成的31個階段性任務,張波表示,生態環境部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誰牽頭誰負責”的原則,抓好部門任務分工,按季度調度正在推進的31項任務的進展情況。對任務完成滯后事項將加強督導并公開信息,確保按時完成“水十條”的目標任務。
制圖/李曉軍
來源: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