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6日電 題:“體育之城”武漢,與時間“賽跑”
中新社記者 邢翀
“咱們軍運會時采訪的洪山體育館改成方艙醫院了!”5日晚,作為首批方艙醫院之一的洪山體育館開始接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看到這一消息后,曾和記者一起在洪山體育館采訪過男籃比賽的同行馬上發來信息。
資料圖:2月5日,施工人員正在加緊建設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醫院分別建在體育館和訓練館內。中新社發 黃勝紅 攝2019年10月,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在武漢舉行,主場館之一的洪山體育館見證了中國八一男籃的多場勝利。這位記者同行說,沒想到體育館能化身醫院,為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戰貢獻力量。“相信我們還能在洪山體育館見證勝利。”
“方艙醫院”是機動醫療場所,具有緊急救治、外科處置、臨床檢驗等多種功能。諸如體育館等場所因為容量大,可以迅速增加床位,解決收治能力不足的問題,被專家稱為“關鍵時期的關鍵之舉”。
除了洪山體育館,武漢體育中心、武漢體育館、塔子湖體育中心等都將被改造為方艙醫院,用于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輕癥患者。這樣的變身,僅僅用了10個小時。
賽跑,是人類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戰疫者”與時間“賽跑”,“跑”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被激發。
湖北是中國近代體育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省會武漢體育文化氣息濃厚,“體育之城”由來已久。1924年,首次由中國人組織的全國運動會在武昌公共體育場舉行,20世紀30年代的長江競渡更是成為國際知名體育賽事。
現如今,武漢每年申辦和承辦15次以上國際性、洲際性、全國性體育大賽,體育健身場地2.2萬個,形成市民身邊“15分鐘健身圈”,全年各種全民健身活動1000余項次……。
體育給一座城市留下的不只是運動設施,更是一種堅持不懈、不斷超越的精神與力量。
中國女足主力隊員王霜在天臺練球的一幕讓無數人動容。受疫情防控影響,原本在武漢舉行的女足奧運會預選賽移師澳大利亞,武漢籍球員王霜未能隨隊出征。
為了保持狀態,王霜每天戴著口罩,獨自一人在天臺練球:盤帶、對墻踢球、高空顛球甚至還有跳繩等體能訓練。一名網友評論稱,在極為有限的條件下,王霜詮釋了什么是不放棄。
為了支持家鄉抗“疫”,王霜向武漢市慈善總會捐款60萬元人民幣,而她在巴黎圣日耳曼隊留洋的年薪也僅有50萬元人民幣。在個人社交平臺上,王霜經常轉發援助信息。1月23日生日當天,王霜僅發布了一條微博,內容關于醫用物資的征集。
“加油中國,加油武漢!團結一心,不放棄、不拋棄,我們一定能扛過來的。相信國家,相信每一位在前線奮勇戰斗的醫護人員,偉大的民族精神讓我們團結在一起突破重重難關。”王霜如是呼吁。
過去兩個賽季,李鐵率領武漢卓爾隊成功沖超,隨后又奪得第六,獲得歷史性突破,他也因此成為國足主帥。在向武漢捐款100萬元人民幣后,李鐵說,在武漢工作的兩年里,這座城市給他了很多,他希望能夠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執教卓爾隊期間,李鐵經常說武漢球迷給了他和球隊莫大的支持。“武漢人民團結、勇敢、寬容、自信,我也相信這次抗擊疫情的戰斗,武漢一定能贏!”
除了李鐵,武漢卓爾足球隊球員及球迷在一天時間內緊急籌集了100萬元人民幣。一名武漢球迷說,武漢人從來不服輸,就像卓爾隊隊歌《因為有你》所唱,我們并起肩膀,能跨越所有阻擋,在這生長夢想的城市,讓感恩的心和生命迸發耀眼光芒。
在“體育之城”武漢,體育力量都在與時間“賽跑”。軍運會報道期間記者所在的媒體聯絡群,變身為疫情援助群,全國各路記者第一時間發布援助信息,這個群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共克時艱全國媒體攜手同行”。
“你像高山之巔出現的晨曦,照亮了昏暗的大地。”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之父顧拜旦在《體育頌》中如是說。堅持不懈、不斷超越的精神與力量,必將助力這座“體育之城”迎接陽光的沐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