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堅守在湖北武漢火神山醫院抗疫一線的子弟兵們收到了一份“特殊禮物”——20噸皮薄餡大的山東水餃。豬肉白菜、豬肉蘿卜、白菜豆腐等不同口味,這些飽含沂蒙老區深厚情誼的“家常味道”也都來自于她。
“兵媽媽”為火神山抗疫官兵送20噸山東餃子。受訪者 供圖“兵媽媽”為火神山抗疫官兵送20噸山東餃子。受訪者 供圖年過花甲的山東“兵媽媽”朱呈镕連續擁軍19年,這早已不是她第一次給“兒子們”送水餃。“我每年都要帶餃子去邊防哨所和孩子們一起過年,讓他們不要想家,因為我就是媽媽……”
出發趕往武漢之前,朱呈镕正在被譽為“天池第一哨”的維東哨所陪戰士們過年。那里方圓百里,沒有人煙,積雪深厚,極度嚴寒,最低氣溫可達-40℃,這已經是她第六次到維東哨所慰問。
朱武濤 攝朱呈镕走進“兒子們”的宿舍,給他們唱《沂蒙頌》,一名老兵就高歌一首《母親》獻給她。身處“無人區”的哨所,因為有“媽媽”的到來,變得歡騰熱鬧、暖意濃濃。
朱武濤 攝經常會有人好奇地問朱呈镕,為啥能堅持擁軍近20年?這時,她總會將創業初期的一段難忘經歷講給別人聽。
大約在19年前的一個冬季,下崗后的朱呈镕準備包水餃創業。在運送水餃到吉林省四平市的路上,她不慎翻車,眼看水餃要遭受哄搶,急中生智的她,向附近部隊官兵求助。官兵們急忙出動,將餃子收了回來,還邀請她到食堂吃飯取暖。
“我當時就下定了決心,我一定要包餃子去擁軍,子弟兵才是最可愛的人,后來就成了‘擁軍迷’。”朱呈镕說,每去一處,她都會為戰士們煮上熱騰騰的水餃,給他們帶沂蒙特產,送去革命老區人對子弟兵們的關懷,時間一長,戰士們都親切地喊她“媽媽”。
資料圖:朱媽媽給戰士們煮水餃。受訪者供圖在軍營里,她最喜歡做的事情是陪戰士們嘮家長,給他們講講沂蒙紅色故事,說說革命老區的發展變化。
有一次,朱呈镕從海南三沙的一個島嶼出發,經過近20個小時的海上顛簸,來到南海航空兵某場站。一位名叫王東的小戰士聽完她的宣講后,激動地說:“朱媽媽,我當兵十多年了,本來打算今年申請退伍回家,聽完您講的這些話,我決心為祖國和人民守好南疆,只要部隊有需要,我愿意做南海的一粒沙!”
資料圖:兵媽媽和阿拉山口邊防連的戰士們唱《沂蒙頌》。受訪者供圖在擁軍路上,朱呈镕經常在想,戰士們能吃好喝好,還遠遠不夠,年輕的戰士們也需要得到心貼心的精神慰藉。
有一年秋天,朱呈镕到大連市瓦房店65541部隊擁軍。部隊首長說,“朱媽媽,我們部隊有個孤兒叫張廣奇,家中父母都去世了。他媽媽臨終前把孩子托付給我們。戰士們每到周末都給爸媽打電話,他沒有人打,有時枕頭都哭濕了,有時接到電話都是要賬的。”當時聽完這些,朱呈镕說:“把這個孩子交給我吧!我做他的媽媽”。部隊當時為他們舉行了一個認親儀式。
資料圖:朱媽媽和天池腳下的維東哨所官兵一起過春節。受訪者供圖晚上朱呈镕陪張廣奇聊天時,發現他褲子開縫,給他縫褲子時在褲兜里看到一個本子,上面寫的都是債,“鄰居大爺一萬八,鄰居大媽一萬六……”她用手機合計一下,是十三萬八千塊,詢問張廣奇后得知,這都是他媽媽住院時外借的錢。盡管孩子說,“朱媽媽,不要緊,我慢慢還”,但朱呈镕看著他小小年紀,背負賬單訓練,滿是心疼,提出幫他還了這筆債。
聽到這話,張廣奇一頭扎進朱呈镕的懷里,哭著說:“朱媽媽,你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一個個餃子捏出來,我不求別的,只要我叫聲媽媽,有人答應,我就滿足了。”當時,他們娘倆哭了一晚上。后來,張廣奇從軍官學校畢業,在基層穩扎穩打,走上事業的快車道。朱呈镕還幫他張羅找到對象,成了家。
在大西北天山腳下,朱媽媽陪戰士們巡邏。受訪者供圖走訪部隊300多次,擁軍行程幾十萬公里,為部隊送去6萬多雙鞋墊、800多噸水餃……近20年來,朱呈镕就是這樣在軍營、在哨所扮演媽媽的角色,用慈母般的愛去慰藉官兵們的心靈。“我不是最有錢的人,但我是最幸福的人,有5000多個兵兒子喊我媽媽,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在朱呈镕的影響下,她的愛人、兒媳和孫女也加入到了擁軍隊伍中,家里先后有13人走進軍營、報效祖國。擁軍過程中,她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和信任,不少人將保存一生的珍貴革命歷史文物交由她來保管。為讓這些文物發揮最大作用,讓更多人接受革命教育,朱呈镕還籌建了紅嫂文化博物館。
資料圖。受訪者供圖“我曾經是下崗工人,現在可找到適合自己的一份工作了,擁軍永遠不下崗,擁軍永遠不退休!”在采訪的最后,朱呈镕精神抖擻地說,生命不息,擁軍不止。作為沂蒙新紅嫂,她將把革命老區擁軍、擁屬的傳統,繼續生動地繼承和發揚下去。
資料圖。受訪者供圖作者:趙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