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老年畫 留住過新年的味道
無論歲月更迭,年味是相同的,紙上傳承年味,我們才有與祖先繼續保持對話的機會
快過年了,民間有“進了臘月就是年”的說法,隨著各地年味漸濃,人們也要陸續置辦起年貨來。曾幾何時,木版年畫是年貨清單里位列前三的必備品。年畫的功用,除了用來美化居室,還兼具祈福納祥的意味。抱著鯉魚的胖寶寶負責詮釋多子多福、年年有余,形象威嚴的秦叔寶、尉遲恭護佑家門平安,和藹可親的灶王爺上天言好事象征太平、興旺,各種各樣富有地方特色的形象,被粘貼在家家戶戶的大門上,那些極受民間歡迎的年畫題材,穿越歷史流傳至今。
年畫,貼上的不僅僅是紙,還有記憶與傳承。不同于現在的先進照排,老年畫的制作遠比現在艱辛,而印刷的載體是各種各樣的木版。這次在采寫年畫專題時,新京報鄉村頻道發現了不少有關年畫制作背后的“秘密”。比如,制作工藝上,梨木紋理細膩,易于雕刻出繁復的線條,但是,在匠人來說,梨木版“不耐用”,拓印數萬張后,板子上的紋理就會被磨平,線條不再清晰,需要重新雕刻或者更換新版。還有彩繪部分,人物的濃淡設色都有對應的規矩,并不能隨意涂抹。再比如,粘貼的時間也有說道,臘月三十前,要把買來的年畫貼好,以便為接下來的家庭團聚烘托氣氛。甚至還有傳承久遠的“畫決”,比如“紅挨黃,喜洋洋”、“紅挨紫,丑個死”、“要喜氣,紅和綠”。
作為農耕文明的一部分,年畫曾經以符合“用戶”需求為導向,輝煌過漫長的光陰。中原地區從明代、清代興起的“年畫村”,精雕細刻的年畫甚至走出家鄉,遠銷至東北、新疆甚至海外。然而,不知道是時代發展太快,還是年畫更新太慢,總之,在當下這個發過年紅包都不用現金的時代,年畫似乎終于和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退進了所謂民間藝術的殿堂,離群索居去了。
然而,年畫終究要傳承下去,就如同有了鍵盤仍有毛筆,有了網購仍可以有老鋪子,技術進步不意味著一定要擯棄傳統。紙上傳承年味,我們才有與祖先繼續保持對話的機會,年畫、對聯、餃子、炮竹,這些傳統形式的保存與綿延,讓我們知道,無論歲月更迭,年味是相同的,對團圓的喜悅與對未來的期盼是相同的,這份相同,數千年來,沉淀于血脈之中。
過年了,還是應該請張年畫,這不是守舊,而是致敬,向歲月與傳統致敬。當然,非遺也不能固步自封,已經有制作者在年畫題材里加入了時尚元素,也嘗試采用更加“網紅”的材質,努力在跟上時代。無論如何,人們對平安、順利、美好的需求始終在,年畫等傳統民俗,也需要“跳轉”到當前語境里,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回到人們的日常,在相生相伴中得以傳承。
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