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治12月30日電 題:山西一特教老師守護“折翼天使”15年
作者吳瓊 王強
“他們都是折翼的天使,他們一樣有夢想。我的工作就是給他們前進的動力,幫他們去追逐夢想。”山西長治潞城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申海平30日如是說。
在申海平的身邊,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單純、善良,向往如尋常人般的生活。然而,他們未能擁有和同齡孩子一樣的智力,很多孩子甚至連基本的生活也無法自理。作為一名特教老師,守護這些“折翼天使”是其從教15年來堅持做的事情。
圖為特殊孩子到敬老院探望老人。受訪者供圖帶特殊孩子走進教室
申海平年輕時,為了養家糊口,她和其他女孩一起外出打工,在一家幼兒園做生活老師。在此期間,她看到一些身體殘疾或有智力障礙的孩子被幼兒園拒絕入園而痛惜,便在內心升起一個念頭——讓這些特殊孩子能和正常孩子一樣走進教室。
就這樣,她邊打工邊購買特殊教育書籍進行學習。經過努力,她被山西省忻州市特教學校錄取并成功完成學業,拿到《特教老師資格證》。畢業后,她不顧家人反對,在潞城租了一間不足40平方米的房間,從一間小教室起家,開辦特殊教育學校。
從2004年辦校到如今,已經過了15年。起初,申海平經過兩個月的走訪及入戶調查,只招收到兩名學生。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校逐漸依靠口碑相傳,吸引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學校。從兩名學生到如今的80多名學生,在學校里接受教育并進行康復訓練的孩子們一天天多起來。
助特殊孩子自食其力
“學校里的孩子年齡基本集中于2歲到16歲,輕度的孩子主要以學習文化為主,中度及重度的孩子主要以康復訓練為主。”申海平告訴記者,輕度的孩子們學習數學、語文等課程,等到12歲左右,會學習烘焙等技能;中度及重度的孩子主要學習基礎生活技能,比如洗臉刷牙、整理家務等。
為了讓孩子們長大后能更好地融入社會,申海平特別策劃了小活動:把學生們分成幾組,每組十幾名學生,以在超市購物為主要內容,每名孩子可以任意挑選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挑選回來的物品總價不能超過20元,借此訓練孩子們的自我控制能力。活動中雖然有些孩子是漫無目的全拿回來,但是很多孩子在老師的幫助下,成功完成要求,挑選到自己需要且喜歡的商品。
學校類似的活動還有很多,爬山活動、組織學生到一些教育基地做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活動、平時生活中的輪流值日制度等。“通過活動的方式希望孩子們能走進人群和社會接觸,慢慢消除他們對陌生世界的懼怕。”申海平說。
“我會寫日記、作文,還做算術,表演節目……我還要再好好努力,學到更多。”這是孩子們在作文中表達的話語。從不會與人溝通到逐漸懂得表達自己的意愿,簡單地說“不吃”“回家”“謝謝”;從生活不能自理到學會自己洗碗、洗衣服、整理床鋪等;從不能明辨是非到懂得自己承認錯誤……孩子們在老師們的幫助下,慢慢具備了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
“孩子們學習一個動作需要訓練一天甚至幾天,直至他們能熟練掌握,一些家長認為我對孩子們有些嚴厲。”在申海平看來,她不僅希望幫孩子們康復,還要讓他們學會自立,以后能自食其力。
圖為特殊孩子們上課。受訪者供圖教學中收獲溫暖
15年來,從這些孩子們身上,申海平收獲了溫暖。生活中的她,有時會忽略一些細小的事情,比如打水后會隨手將杯子放在一個地方,忘記喝水。遇到這些孩子后,每當她從外面回來時,經常有學生拿著一杯水過來說,“老師給你,趕快喝水”;上課時走進教室,課本和教學參考書已經整齊地擺放在講臺上;需要勞動換工作服時,孩子們把替換的衣服、鞋子遞過來……“這些不經意的溫暖舉動,讓我們覺得很欣慰,感覺孩子們真的長大了”。
經過學習和康復訓練,一些孩子已經畢業,步入社會工作。申海平說:“有一個現在當保安的學生,他在領到第一份薪水時,主動與我聯系,我覺得特別驕傲。”
如今,學校建立了獨立的訓練室、興趣教室、心理咨詢室、康復室等,引進國內先進的教材和設備,使這里的教育更加科學化、系統化。申海平說,現在她只有一個愿望,就是帶領老師教導特殊孩子,讓他們過上正常人的生活,用真情守護這群“折翼天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