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30日電 中鐵二十二局30日發布消息稱,12月30日上午,一列滿載貨物的列車鳴著長笛徐徐駛出赤峰南站,這意味著歷經84年風雨、我國最早的鐵路之一——葉(柏壽)赤(峰)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完工,再次順利開通運營。
既有葉赤鐵路是1934至1935年修建,1935年開通。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8月進行了全線修復,同年11月恢復通車。
由于修建年代古老,技術標準低,該線路安全隱患多,制約了列車運行速度。自1952年11月恢復通車到2009年,盡管進行了多次改造,可該線路運輸能力僅為470萬噸每年,最多時貨車16對每日,制約了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
技術人員在開通前夕,對葉赤鐵路進行軌道間距檢測。 孔祥文 攝中鐵二十二局集團葉赤鐵路擴能改造項目部經理陳傳忠介紹介紹,中鐵二十二局集團項目部負責113公里的葉赤鐵路既有線路施工,僅結構物等改造多達76處,還有繁重的“四電”遷改、站房等建設任務,點多、線長,風險極高。
2016年5月9日,項目部成功組立全線接觸網第一桿,四年里,項目部進行了大小封鎖施工245次,累計1494個小時,全部安全正點。
陳傳忠透露,隨著葉赤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完工并開通運營,此前行駛的內燃機車將退出運營。目前,它成為國鐵I級電氣化單線鐵路,客貨雙運,由電力牽引的列車最高時速可達120公里,年貨運輸送能力由原來兩千萬噸提高到五千萬噸,遠景年輸送能力達八千萬噸。同時,隨著葉赤鐵路電化擴能改造升級后,區域可實現電化成網,與京通鐵路、錦承鐵路相銜接,步入全國各大鐵路網運營,增強了路網機動性、靈活性和整體適應性,有效提高通道的運輸能力和質量。
中國鐵路沈陽局集團葉赤鐵路現場指揮長鐘志說,葉赤鐵路擴能改造工程的順利通車,不僅節約了能源,減少環境污染和運輸成本,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而且提高了鐵路通道運輸能力,打通內蒙古中東部地區更加便捷的出海通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