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生銀行張昌林:銀行跨境投資與全球資產配置 來源:億歐網
文/中國民生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張昌林
目前中國商業銀行跨境投資總量占比較小、種類不多,與境外商業銀行和資管機構相比仍處于起步階段,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文認為,在資管新規逐步實施、打破剛兌有序推進的前提下,銀行應當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著力發展跨境投資和全球資產配置業務,滿足客戶多元化的資產和財富管理需求。
根據近兩年監管政策變化和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可以發現目前國內資產管理行業正處在巨大變革的關鍵節點上。未來資產管理市場蘊藏巨大的增長潛力,多元化因素催生全球資產配置需求,制度層面的跨境投資體系建設助力中資機構快速成長。
當前國內商業銀行的跨境資產配置還處于起步階段
第一,總量不大。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的境外資產配置與銀行整體表內外資產規模相比,還只是很小的比例。主要有幾點原因:首先,我國經濟增長過去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遠高于全球其他可比體量的經濟體,境內市場仍是居民和企業投資的首選。其次,資本項目的放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跨境資本流出一直受到較嚴格的監管,但我們也看到境內市場雙向放開的力度在不斷擴大,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合格境內投資企業(QDIE)等各類跨境通道總額度已達1000多億美元。然后,由于境內外幣投資渠道較少,居民持有外幣的動力不足,商業銀行外幣資產負債占比總體較低,多余的外幣頭寸就更少,尚未形成規模化的跨境資產配置需求。但隨著金融市場開放的進程加快,整個體量會越來越大。
第二,種類不多。由于嚴格的風險管理要求,表內自營投資在境外的絕大部分配置都是發達國家的主權債券、中資美元債以及其他一些高等級信用債。表外理財,將來很多都要成立理財子公司,主要是代客戶管理資產。這一部分投資有少量涉及跨境資產配置,也在近幾年開始逐步“走出去”。監管對跨境理財的投資范圍、資產風險等級也有較為嚴格的要求,主要集中在高等級的債券資產和少量權益及商品。總的來說,表外理財相比銀行自營投資在全球配置方面進行了更多的嘗試和實踐,但投資品類和復雜程度都遠不如境內市場。
第三,投資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從整個金融市場和資管行業的發展來看,我們與成熟市場還存在較大的代際差距。我們對境外市場的資產、工具、投資方法的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全球化資產配置的實踐經驗,與境外領先機構的能力和水平相比,還處在起步階段。
未來國內商業銀行跨境資產配置的需求空間巨大
首先,我國資產管理市場總量蘊藏巨大的增長潛力
2018年末,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在全球占比約16%,但資產管理規模的全球占比只有5.48%。過去20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財富快速增長,2018年末,我國居民財富總額達到51.9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占全球財富總額的16.4%,個人可投資資產總額190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有70多萬億元的儲蓄現在還在銀行,整個資管市場的占比還只是一小半。
目前,銀行理財總規模是30多萬億元,如果把其中的結構性存款剔除,是20多萬億元,近兩年還在慢慢增長,因為老的資產池還存在。但2020年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以后,市場局面可能會發生較大變化,筆者預測,整個規模在短期內可能會有明顯下降,除非新規過渡期有實質性延長。但從長遠來看,資管新規指明的方向是長期大道、是正路,未來財富管理市場仍是一片藍海,還有非常巨大的發展空間。
其次,多元化因素催生全球配置需求
回顧國內銀行資管的發展歷程,站在當前這樣一個靜態的時間節點,看未來會有很大的變化。居民財富的增長是一個總量方面的驅動因素,更重要的是這里面的結構變化。資管新規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剛性兌付,不允許資產池的滾動運作。要求銀行對客戶募集的資金和投資的資產必須是專戶管理、一一對應。在這樣的情況下,客戶的選擇就會有一些比較大的變化。
舉例來說,如果某家銀行的理財規模有1萬億元,之所以能發展到1萬億元,是因為客戶信任銀行,覺得購買銀行的產品不會虧錢,都是在剛兌的思維下,這樣形成的規模。但在未來,并不能保證客戶不虧錢,也不給你保證收益是多少,只能告訴用戶投資哪些范圍、哪些品種,可能有哪些風險,但是盈虧需要客戶自己去負責。這種情況下,客戶會逐步地重新選擇資產配置。
從資產配置和投資的角度來說,以前之所以能給客戶提供這樣保本保收益的產品,那是因為事實上在表外也做了大量類似表內的信貸類業務,就是大家所說的“非標資產”。當然近幾年也投了很多標準化資產,比如企業債等。因為過去這些年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融資人能夠承受比較高的融資成本,投資非標資產、投資債券也就能獲得比較高的收益,最后到期就能給客戶穩定的回報。但是隨著經濟從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增長的過渡,能夠獲取穩定、合適回報的資產越來越少了。現在企業經營艱難,政策也在倡導和鼓勵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這也意味著非標投資、債券投資這些回報都會下降,給客戶的無風險收益或者說低風險收益自然也會下降,這是第一個因素。
此外,剛兌一旦打破,就不能再用資產池滾動運作的方式以及用銀行最后兜底風險的方式,在給客戶提供產品時,如何保障投資組合的平穩,保護客戶的投資體驗,就需要通過有效的分散投資來管理產品風險。尤其是銀行理財客戶風險偏好總體來說都比較低,那就只能通過資產分散化的配置方式去實現這樣的目的。
市場上有這么多的公募基金和優秀的私募基金,為什么銀行還要來理財、成立理財子公司?
一方面,銀行理財實際上已經有15年以上的發展歷史,目前它已經做到了這么大的規模,就必須要面對它,面對這么大規模的投資需求。另一方面,購買銀行理財的這部分老百姓的風險偏好是比較低的,與買基金、買私募的那些投資者不一樣,如何能夠在打破剛性兌付的前提下,給他們提供合適的收益回報,這是全社會的責任,也是銀行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更多地就要通過資產配置的方式去實現這個目的,而且資產配置不僅是境內資產配置,還必須是跨區域、跨市場、跨品種的全球配置,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
最后,跨境投資體系建設助力跨境投資規模快速成長
上面講的都是需求。不僅是資金有需求,投資有壓力,這些年從政策方面也給跨境投資提供了很多支持:從2002年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出臺,尤其對跨境投資來說,2006年QDII啟動,到后面的QDLP、QDIE、深港通、滬港通等一系列政策,整個的跨境資產投資都在一步步的政策引導和支持下不斷發展。尤其是近期國家在資本市場和整個金融市場開放方面的力度也越來越大,滬港通、深港通的額度不斷擴大,QDII總額度也給予了擴增。除了規模的增長,跨境投資的種類也在不斷多元化,以前境內資管產品走出去投資的只是一些標準化的股票和債券。這兩年很多境外資管機構,包括很多知名的對沖基金,都紛紛在境內設立WOFE(外商獨資企業),同時通過QDLP、QDIE等結構開展各類資產管理和投資咨詢業務。除了傳統的股票、債券、商品,還涉及很多私募股權、資產證券化、房地產投資、量化策略,以及其他一些另類投資領域,為國內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進一步打開了視野,這些都給中資機構發展跨境投資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和市場支持。
商業銀行跨境投資和全球資產配置必將帶來廣闊的合作空間
從銀行理財和其他資管機構的差異化定位來看,相比較市場上其他的資管公司來說,銀行理財有渠道的優勢、資金的優勢。但從能力上來說,基金公司能做好的權益類投資,這方面能力較強,筆者認為短期內沒有必要在這方面做太多的重復投資,筆者更多的是希望與公募基金開展合作,這樣可以避免資源的重復投入,提高整個市場的效率。固收類投資大家各有優劣勢,這一塊一直都是商業銀行的老本行,也是資管行業中體量最大的一個市場,銀行在債券市場有自己的固有優勢,當然很多基金公司在這一領域也做得很有特色。在境外資產的配置方面,由于整個境內市場都才起步,大家在這部分的投入才剛剛開始。市場上各類機構盡管在全球配置上發展有先后,但與境外成熟的管理人相比,能力和經驗都還有很大差距。因此,短期不太可能完全獨立地建立起一套全球配置的體系和能力,也需要通過與境外機構合作來補足這方面的短板。
銀行理財的優勢是銀行各類資產都可以投,可以去做組合,通過組合的方法、通過量化的技術,去實現比較好的收益、比較低的波動。未來,“量化全球投資”對銀行的資管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量化投資這幾年是個很火熱的主題,但總體看,量化技術在整個資管領域的應用還并不廣泛,主要集中在權益市場和少部分另類策略,在整個銀行理財的資產配置、投資決策中應用得還比較粗淺。量化技術不僅局限在量化產品和策略,從理論模型的構建到數據分析、策略優化、收益歸因、風險管理、管理人分析等,同時也要避免對量化方法的過度依賴,要平衡好哪些依靠量化的支持以及哪些需要主觀的判斷。最重要的是運用量化的理念和方法對整個投研流程進行科學化的梳理,這對未來銀行理財投資管理和能力建設將產生重要影響。
商業銀行過去在這方面已經做了一些探索,但總體經驗還是不足,還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所以筆者希望能跟境內外的專業機構開展多方面的合作。總體來說,商業銀行在這方面也還有一些比較優勢。銀行有較為完備的全球業務體系,在外匯和跨境業務方面比其他金融機構有更豐富的經驗。銀行的跨境投資業務雖然總規模不大,但還是培養了比較專業的團隊;更重要的是,跟境外機構長期保持比較好的合作溝通,龐大的客戶資源和資金體量給了銀行得天獨厚的信息優勢,銀行能夠更便捷地接觸到最新的市場信息、更優秀的管理人資源、更多前沿投資理念和方法。這些都有助于在投資運作過程中更好地為客戶配置資源、分散風險。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