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養豬人的煩心事還是挺多的,因為“封村”,豬飼料進不了豬場需要想辦法往豬場弄飼料;還有一些養殖戶因為年前豬價并不是特別理想,想等年后賣,結果年后豬價一跌再跌,還不如年前理想,這又趕上了疾病流行,各地豬肉消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生豬和豬肉調運增加,雖然生豬價格下跌,但是豬肉價格并未下降,進一步影響了豬肉消費,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豬價連續下跌幾天時間。
好在目前豬肉消費有所好轉,再加上屠企陸續開工,生豬價格跌勢有所趨緊,1月31日全國外三元生豬均價為36.17元/公斤,豬價較昨日下跌了0.18元/公斤,較上周下跌了0.15元/斤。雖然豬價依然有所下跌,但是下跌的地區數量相比昨日已經有所減少,18元以上的生豬均價算是1月的完美收官,那么2月的走勢如何呢?按照此前的預測2月的豬價恐怕會出現大面積下跌。
因為根據往年的豬肉消費經驗,每年的年后1-2個月都是豬肉消費的低谷,豬價也會是低谷。但是專家認為今年的狀態同往年有幾點不同:
首先就是年豬肉和臘肉的準備情況,往年大多數家庭都會準備10斤以上的年豬肉和10斤以上的臘腸,基本夠吃整個正月和一月了,可是今年豬肉價格整體比較高,除了依舊有殺年豬習慣的農村家庭可能存肉比較多,多數城市家庭的年豬肉和臘肉儲存量都會低很多,也就是說今年年后消費低谷期將會縮短。
其次是年后開工會比較集中,往年農民工返城時間都不會比學生返校時間晚一個星期左右,而今年因為疾病的影響,農民工返城同學生返校時間差不多,都會在正月十五前后,食堂等地方的豬肉需求將會更加集中。
最后就是隨著各地生豬穩產保供政策的落地,我國的生豬產能已經止跌回升,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12月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再增2.2%,相比去年9月增長了7%。雖然去年下半年我國的生豬產能已經開始恢復,但距離正常存欄量還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生豬生產需要較長的周期,去年下半年恢復的產能需要今年下半年才能體現出來。再就是因為春節的消耗,很可能年后的豬肉供應相比年前更低。
綜合以上幾個因素,專家認為2月的生豬價格走勢相比1月份會成弱勢震蕩的狀態,也就是說2月的生豬價格大概率能維持1月的整體走勢,維持在18-18.5元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