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桔
2019年是債券、商品、權益均表現正收益的一年,背后的驅動因素是從2018年的信用緊縮過渡到2019年的穩信用。展望2020年,在權益估值得到修復,信用利差也明顯收窄的背景下,我們不得不接受資本市場的預期回報下降的現實。但從長期來看,整體經濟仍將延續波動下行態勢,債市的大趨勢仍然存在,債券仍具有配置機會,應該是投資組合中不應忽視的基礎資產。
對于純債投資,70%-80%的收益都來自于對宏觀形勢和利率趨勢的把握。對大趨勢的把握,可以更自如地應對市場短期波動,不會因為階段性的需求偏熱或偏冷而陷入恐慌, 一時的沖擊對專業投資者而言可能反而是有利的建倉時點。當然,除了對趨勢的研判,阿爾法的創造也來源于自下而上對券種及個券的精選。
當前時點,宏觀政策在去杠桿與穩增長中尋求平衡,政策方面大概率對穩增長將起到一定限度的托底作用。一季度,信貸放量、地方專項債發行等因素帶來金融數據顯著增加,同時疊加上庫存水平處于低位,或將造成短期需求擴張,可能會對債市造成沖擊。而拉長時點來看,這類沖擊或將提供較好的建倉機會。
2019年全年,外資的持續增持也是國內債市的一大支持力量,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中美之間利差較高,中國國債收益率對海外投資者仍有較大吸引力,而明年這一估值優勢將繼續存在,外資的配置力量大概率將繼續釋放。
另外,投資者可以繼續關注可轉債的投資機會。雖然轉債不像2019年初時那么有吸引力,但從股債相對估值看,轉債仍有一定的空間。在具體配置上,目前金融類轉債已成為轉債中的核心資產,轉債配置中將重點關注該類資產。同時配合部分偏進攻性或有底部機會的行業可轉債,如新能源、汽車等行業。對于可轉債的倉位區間,需要在不同時點觀察相關估值、以及股債之間的相對關系,如果轉債性價比較高,會考慮將倉位上調,承受一些波動。
不論股票或債券,投資都有相通之處,就是大家所說的“時間的力量”。在投資中可能會有不順利的過程,但如果對宏觀形勢和公司的理解比市場更深刻,就能在投資中更有底氣,不會輕易迷失方向,從而做到不隨波逐流,錯失最好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