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治1月30日電 (李庭耀)正月初六上午八點,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王莊村的李旭芳早早來到村集體的香菇大棚,這里有4萬支菌棒需要她“照顧”。今年即使是大年初一,李旭芳都會到大棚查看香菇長勢。
王莊村村支書董建民告訴記者,剛剛過去的2019年是個好年份,王莊村集體經濟首次破零,收入約50萬元,村民們的干勁也越來越足。
2018年8月,王莊村建成可腐爛垃圾沼氣綜合處理站。此后,該村發展沼氣站“上聯養殖、下聯種植”的產業鏈,香菇大棚就是這條產業鏈上的一環。2019年3月,王莊村建起香菇大棚,一個月后,從外地購入1萬支菌棒,并學習香菇種植技術,開始進行嘗試。
香菇的肥料來源于沼氣站產生的沼液,所產香菇又香又嫩,每天都供不應求,“大年三十還有人來買”。 李紅衛 攝“和蔬菜大棚相比,香菇大棚的管理相對簡單?!倍裾f,經過幾個月的嘗試,王莊村的香菇長勢好、銷售快,2019年8月到10月間,他們又陸續購入菌棒,香菇大棚里的菌棒達到4萬支。
董建民介紹,香菇的肥料來源于沼氣站產生的沼液,所產香菇又香又嫩,每天都供不應求,“大年三十還有人來買”。這些香菇不但銷往周邊農村和縣市,甚至還有河南省的客商開車來拉。
董建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香菇長得快的時候,一天能產2000余斤,能為村集體收入近1萬余元;香菇產量少的日子,一天也能產400斤左右,為村集體收入3000元左右。
緊挨著已有的香菇大棚,5個大棚框架已經搭好。董建民告訴記者,開了春就把這幾個大棚建好,也計劃種植香菇。 李紅衛 攝王莊村有了產業,村民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香菇大棚建起后,李旭芳就告別了自家的幾畝玉米地,搖身一變成為大棚管理員,菌棒注水、香菇采摘等操作她都已拿手,每月能領2000多元工資。72歲的樊連起以每畝每年900元的價格,把5畝土地流轉出去,用于種植香菇,有了固定的收入。
緊挨著已有的香菇大棚,5個大棚框架已經搭好。董建民告訴記者,開了春就把這幾個大棚建好,也計劃種植香菇,“到時候,6個大棚一年估計有300多萬元的收入,村集體有錢了,村民們的腰包自然也就更鼓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