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沈陽1月28日電 題:遼寧錢家溝村在“一針一線”中致富
作者沈殿成 李晛
28日,中國農歷正月初四,繡花繃架,顏色各異的蠶絲線……在錢家溝村盛京滿繡車間里,繡娘正在專心織繡著螺旋紋,圖案個個精美,巧奪天工。
盛京滿繡被稱為“中國清代皇族刺繡”,是沈陽獨有的一種刺繡技藝,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如今,盛京滿繡項目正在由一位位駐村第一書記“牽線”走進鄉村,助力村民脫貧致富。
2018年8月,駐村第一書記張云路看到了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扶持,結合村內女性剩余勞動力較多的特點,他“牽線”盛京滿繡走進錢家溝村,改變了農民繡娘的生活。
錢家溝村位于遼寧省法庫縣南部,是一個三面環山的原生態村莊。全村共有260戶900口人,主要以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人均年收入7000多元(人民幣,下同),屬于比較貧困的地區。
為確保盛京滿繡項目順利開展,有效助力村民脫貧。張云路曾與盛京滿繡坊多次協商、反復論證,結合滿繡上手迅速、場所多樣、時間靈活的用工特點以及滿繡各類商品良好的市場表現,最終確定了先培訓、后簽約、訂單式、有保障的合作模式。“學員們只需要一周的免費培訓就能上手,每天收入可達80元。”
在解決辦公場所、啟動資金等問題后,一個大問題橫在了張云路面前。“村里只有4個人報名,大部分村民反應冷淡。經過詢問才知道,原來大家都擔心學不會,同時也怕繡完作品拿不到工錢。”張云路說。
為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張云路安排第一個報名的吳楠免費到盛京滿繡坊總部學習。“最初的成品是手包,賺了480元,這是我的第一桶金,非常高興。”吳楠的親身經歷和后續宣傳,使村民逐漸打消了疑慮,踴躍報名。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村民們從打籽繡、盤金繡到平繡,從荷包、手包到官補、龍袍,不僅在技藝和作品層次方面有了提升,也在“一針一線”中走上了脫貧致富路。“截至2019年底,錢家溝村刺繡基地共培訓學員32人,完成刺繡作品1000余幅,創收近50萬元。”
2019年5月,沈陽盛京滿繡首個跨省成立的“第一個扶貧車間”走進河北省寬城孟子嶺鄉,這是實現孟子嶺鄉脫貧的有力舉措。據了解,以產業扶貧、精準脫貧為基本方略,盛京滿繡坊先后在遼寧省和河北省建立了百余個盛京滿繡扶貧車間和刺繡基地,各扶貧車間的訂單接踵而至,帶動1623人實現脫貧。
張云路表示,除了收入,村民的生活也潛移默化的改變著。2020年初,繡娘楊雪赴日本進行交流學習。在日本,楊雪現場刺繡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蘭花、月季花等盛京滿繡作品。“當地人對手工刺繡都非常感興趣,還有人親身體驗學習。有了一門手藝,還能去教別人,那種感覺就像從低谷一下拽到崖上,太有成就感了。”楊雪如是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