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年齡都不大,哪個不是家里的寶貝,但現在上了救護車就都是戰士。”湖北省武漢市普仁醫院急救站的主任周剛林26日告訴澎湃新聞,他也在參與一線跟車工作,急救站的“孩子們”每天都在接觸發熱病人,他理解大家心理壓力大,受的委屈也多。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進一步蔓延。120救護車上(院前急救科)的急救醫生們已經連續48小時沒合眼。間或打個瞌睡,也會被調度鈴聲打斷,伴隨著救護車的鳴笛聲,他們又開始出車救援。
除夕夜,急救站工作人員堅守崗位 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每個小時我們都會接到急救調度,上救護車、急救、轉運患者,回到救護車上時,往往又接到新的指令,再度出車。”22歲、才入職不到半年的急救女醫生屈長清說,她大部分時間都待在車上,快承受不住時,就暗示自己還年輕。“感覺自己這段時間長大了,需要想的事情多了,也能體會到父母長輩的心情了。”
屈長清的男友也是武漢普仁醫院的急救醫生。他們在不同的急救站點,排班剛好錯開。“我們都很忙,但會掐著時間點,給對方電話報平安。”屈長清說。
同一時間,身在湖北省天門市的急救醫生吳光急于歸崗支援,但封城之下交通不便,他選擇了“走路”回武漢。“醫院發通知后我內心很焦急,我同事連續值班4天4夜,沒有人分擔的話他會崩潰了。”吳光說,“我家里不準我出門,我騙過他們上了高速,帶著醫院給的通行證明,大概走了十幾公里。幸運的是遇到了交警,幫我回到武漢。”
每班48小時急救37趟,受不住時暗示自己“我還年輕”
和在醫院堅守的醫護人員不同,120急救站工作人員更多是“以救護車為家”。一天24小時,他們大半時間都在車中度過,或是去患者家,或是帶著患者去醫院。這些患者中2/3都是發熱患者、疑似新冠肺炎甚至確診病例。
“我這次的班是48小時,昨天出了20趟,前天出了17趟。”屈長清說,這意味著每個小時他們幾乎都要出車救援。
一旦調度的鈴聲響起,不論是半夜還是白天,屈長清都需要馬上動身。穿戴好防護服、口罩、護目鏡、防護帽以及手套后,她和同事們坐上救護車。
“我們目前的防護服不是很充足,要盡量愛護。”屈長清說,“一般是一天一套,但如果接觸了高度疑似或者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還是要申請換一下,不然很容易感染。”
屈長清說,他們出車趟數太多,后半夜就干脆待在救護車上。“我們就不脫防護服,在車上瞇一會,等著新任務,因為后面肯定還要跑。”
每部救護車會配備五名人員:醫生、護士、駕駛員以及兩名擔架員。他們五個人就如同一個小團隊,相互幫忙,相互關心。
急救站工作人員合照
在救護車上時,屈長清會通過一體化設備(類似于小平板)聯系患者,了解信息;到達現場后,首要是測量患者體溫。“如果患者發熱,就要送定點醫院武漢市第九人民醫院。”同時,他們會針對具體情況測呼吸、脈搏、血壓、血氧飽和度,并采取對應急救措施。
一趟跑下來,要一兩個小時,而屈長清和她的同事們,一天就可能跑20趟,還不排除各種突發情況。
屈長清回憶,1月25日,他們接到一位疑似新冠肺炎重癥患者,將患者送到武漢市第九人民醫院后,發現沒有床位,患者不愿意下車。
“當時家屬誤以為我們不愿意將患者留在救護車上。”屈長清說,“實際上病人情況危急,我們全程呼吸機供氧,她的血氧飽和度還是一直往下掉,留在車內狹小的空間是不利的。”
“很多患者以為上救護車就有床位,但實際上我們的工作范疇是120調度和急救。”屈長清解釋說,在定點醫院床位爆滿的情況下,他們也無法給患者安排床位,患者還是需要排隊等位。
面對高強度的工作以及有時病人的不理解,屈長清和同事們也倍感壓力。“但現在局面已經這樣了,只能去適應這種節奏。”屈長清說,“我一般會暗示自己說‘你還年輕,受得了’。”
急救站醫護人員在救護車中搶救病人
周剛林也提到,急救站的醫護們時常受到委屈,但沒辦法爭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醫務人員,因為醫務人員可以解決實際問題。但我希望我們不僅僅是在危急時刻才被記住,希望我們在平日里也能多相互理解。”
辛苦之外,也有溫暖。
屈長清說,她的同事尤其是救護車里的護士老師,一直都很照顧她。“我們五人一起合作、相互關心,感覺壓力沒那么大。”同樣關心屈長清的,還有家人和男友。
屈長清的爸爸與女兒的聊天記錄
“除夕夜我能感覺到手機一直在防護服里震動,但沒時間去接,直到第二天才發現都是我家人的電話、短信。”屈長清的爸爸發微信給她說,“知道你在一線很忙!但老爸心里掛念還是忍不住給你發發信息”、“不要擔心我們!你是我們的驕傲!”
屈長清和她同在醫院工作的男友,拍的情侶照片
屈長清的男友也是武漢普仁醫院的120醫生。他們在不同的急救站點,排班剛好錯開。“我們都很忙,但會掐著時間點,給對方電話報平安。”屈長清說。
急救醫生“騙”過家人徒步回武漢
疫情面前,120急救站的每個工作人員都是“沖在前面”。
武漢普仁醫院急救站的主任周剛林說,醫院有六個急救站點,工作強度都很大。春節有同事回老家,就更忙了。“我們有個同事吳光已回天門老家,看到目前形勢嚴峻就想回來。然而武漢封城,周邊市縣道路也設路障,他只能徒步。”周剛林說,“路上能搭上順風車還好,要不然不睡覺、走一天一夜都到不了。”
120急救醫生吳光,試圖徒步從天門走回武漢
26日,澎湃新聞聯系上吳光。“我在接到醫院通知前回了老家,之后武漢又封城,沒辦法回醫院。”吳光說,“看到同事高強度工作,我心里很著急。有個同事連續值班4天4夜,壓力極大,如果沒有人幫他分擔,他也會崩潰。”
醫院為吳光出具的通行證明
醫院為了吳光能夠順利通行,給他出具了一份《證明》,寫道:“茲證明吳光,為我院院前急救科正式員工,從事臨床醫療工作。因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工作需要返漢返院,懇請相關部門予以支持!”《證明》加蓋武漢市普仁醫院人力資源部章。
吳光的家人很擔心,反對他出門。吳光便故意輕描淡寫,把問題簡單化后,獲得了家人“稀里糊涂的默許。”就這樣,他帶著《證明》,“騙”過家人出門了。
26日下午4點,在距離武漢市163.4公里的天門市,120醫生吳光徒步十幾公里,終于到了武荊高速公路。當時天色漸晚,吳光擔心“找不到車帶一腳”,好在被交警發現,調度車輛送他歸崗。
26日晚10點,吳光告訴澎湃新聞,他已經回到醫院,投入工作。
27日,醫院負責宣傳工作的姜穎告訴澎湃新聞,醫院2018年6月成立志愿者服務站,連續兩年吳光都在表彰名單里。“他常在三班倒之外的休息時間,泡在門診做志愿者。”姜穎說,“他話語很少,但做的很多。”
“除了吳光,我們還有個同事也是因為封城沒有辦法搭車,從武漢市黃陂區走了7、8個小時回到醫院;還有個孕婦懷孕已4個月,因人手不夠幫忙頂班,連著兩天沒有睡覺。”姜穎說,整個醫院都在加班,醫護在前頭,醫務部、人力資源、后勤保障也連軸轉的作支撐。
“現在每個醫院,只要是醫務人員,不管是在醫院里的,還是在救護車上的,或者是在其他地方,都是一樣的勇敢。”周剛林說,他也盡可能地照顧好站點的同事們,看到“有人苗頭不對”,會過去安慰“病毒是可控的,而且國家現在這么支持武漢,會好的。”
“以往我們出完車回醫院,透過救護車窗戶看武漢,非常繁華,有很多大商場,一些地方我們也沒有到過,覺得很新奇。”屈長清說,“但現在商場都關門了,路上也沒有行人,失去了熱鬧的感覺。”
周剛林說,看到武漢空蕩蕩的路面,他們都希望這場疫情趕快過去,武漢恢復往日的繁華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