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我們干勁十足
三大產業全面開花“棚二代”變身“棚老板”農村老人戴上智能表
小康路上,我們干勁十足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要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
——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
農民富不富,關鍵看收入。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農民的收入問題,強調鄉村振興過程中要把產業發展落腳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山東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擔當扎實推進。
三澗溪村,把握三大產業振興促進農民增收;耿店村,“棚二代”變身“棚老板”;三元朱村,老年人幸福安康,年輕人熱衷創業……牢牢抓住農民增收這個關鍵,過去一年,他們在邁向小康路上努力奔跑;新的一年,他們信心滿滿,步履鏗鏘……
三大產業振興,三澗溪的幸福年“有奔頭”
在濟南市章丘區三澗溪村村北,一排排大棚整齊有序,道路寬闊整潔,結合農業樣板和鄉村旅游的農創園已經鋪展開來;村中位置,齊魯風情美食街春節后將正式運營,古村落邊建邊修復中,一大片高標準安置房正在火熱建設,2021年就能入?。淮迥蟼?,產業園區先后引進引辦了72家企業,鄉村振興學院已投入使用,將打造為培訓、拓展一體的項目基地……2019年,隨著一個個項目落地生根,三澗溪的產業地圖漸漸清晰,這些項目將在2020年大干特干中全面開花,成為全村人的“奔頭”。
“總書記在三澗溪村視察時指出,‘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比凉鞠妩h委書記高淑貞說,“三澗溪在黨建、文化等方面都不落后,但是產業比起先進的兄弟村相對薄弱?!?/p>
“我們村土地不多,一產要做精、做樣板。”高淑貞介紹,村里重新規劃村北土地,成立了薯立方種苗合作社、生態花卉苗木區、生態養殖示范區等。這一年,返鄉青年絡繹不絕。作為章丘回鄉創業大學生中最早的代表之一,“豬倌”王元虎帶領121名青年黨員、回鄉大學生、復退軍人,成立了濟南綠澗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以園中園、農創園等形式,吸引帶動更多青年參與農村創業。前期已經有數名青年自主創業,2019年又多了兩位。
高淑貞介紹,二產主要依托工業產業園,先后引進引辦了72家企業,已經成為解決村民就業的主力軍。更重要的是發揮三產優勢,在康養、醫療、美食、旅游等方面做文章。
為了讓產業發展成規模,高淑貞鼓勵村民抱團發展,村里先后成立了車輛、商貿、古村旅游、四鄰餐飲等多個合作社。高淑貞說,“無論什么樣的產業,只要賺錢就鼓勵老百姓去干,人盡其才、各盡其能,村里則提供場地、政策等各種支持?!?/p>
富民產業引人來,耿店村多了“棚老板”
年關歲末,聊城市茌平區賈寨鎮耿店村的大棚基地依舊人氣爆棚。村支書耿遵珠粗略計算了一下,自從棚內蔬菜成熟后,每天到基地務工的周邊村民就有三四百人。耿遵珠還說,村里“棚二代”品牌叫響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鄉創業。僅在2019年,就有10多個本村小伙、姑娘帶著外地媳婦、外地女婿回家搭棚種菜。
“棚二代”夫婦返鄉熱潮的成果,是去年全村新增大棚100多個,總量超過700個。這其中,大棚超過5座的“棚二代”就有30多位。他們自己忙不過來,需要常年雇工,成為了地道的“棚老板”。
“我一年光工錢就得開出20萬元?!惫⒌甏濉芭锒比蝹魅A告訴記者,看重了村里創業環境的他放棄了在外漂泊了10多年的打工生活,回鄉從1個“鋼架大棚”發展到21個冬暖式大棚,如今“年薪”超100萬元。
從河南周口嫁到耿店村的吳雪梅本是浙江一家工廠的生產線組長,兩口子在外務工一年下來也就存兩三萬元。這樣的收入對當時的他們而言根本不敢想買房的事。
“現在,我們承包了5個棚,忙不過來時還要雇工,成了真正的‘棚老板’。2018年,我們的純存款就有13萬。現在,我們正準備著再包2個棚?!弊寘茄┟犯械綕M意的,除了高收入,還有高品質的生活。吳雪梅告訴記者,村里開展社區建設后,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他們也從破舊的老房子搬進了新樓房。“當了小老板,住上新樓房,娘家人都夸俺找的婆家‘中’!”
智慧生活智慧生產,三元朱村又有新變化
壽光市孫家集街道三元朱村,86歲的王耀榮在村中散步,手腕上戴著的智能健康手表實時顯示著他的心率、血壓、活動軌跡、位置等數據。這些數據信息在三元朱村居家養老醫療保健服務中心也同步顯示著。
沒有佩戴智能健康手表時,王耀榮的家人老是擔心他走丟,不愿意讓他出來散步?,F在,王耀榮時常在村里走走,家人也放心。
在三元朱村,203位60歲以上的老人都戴著這樣的智能健康手表。據介紹,智能健康手表背后是三元朱村聯合技術公司、聯通網絡共同研發的智慧醫養可視管理服務平臺。
“每一位老人的健康數據、活動情況等通過聯通網絡服務反映到醫療保健服務中心、個人和家人的終端上,多方監控為老人的健康保駕護航。”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說,“養老是大事,要與時俱進,要辦到老人的心坎上?!?/p>
老人幸福安康,年輕人投身創業。今年28歲的王聰和妻子大學畢業后回到老家三元朱村種黃瓜溫室大棚,年收入約30萬元。
“王樂義書記鼓勵我們年輕人使用新技術種棚,也給我們指點示范,收入也可觀,我覺得農業適合年輕人大展身手?!蓖趼斦f?,F在他通過手機上安裝的APP,對大棚卷簾、噴淋、放風等溫濕度進行調控,完成水肥調配、澆水等環節,勞動量大大減少。
而在三元朱村,蔬菜大棚已發展到第七代智能化大棚。
(大眾日報記者 段婷婷 李夢 孫亞飛 蔣鑫 石如寬 統稿 孫先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