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底,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管業務管理資產規模合計18.23萬億元,較11月底減少3862億元,減幅2.1%。
存續資管產品中,集合產品規模2.49萬億元,占比13.7%;單一產品規模15.74萬億元,占比86.3%。從產品管理方式來看,通道類產品規模10.15萬億元,較2018年10月底下降39%;主動管理類產品規模8.08萬億元,較2018年10月底增長8%。從投資類型來看,固定收益類產品數量和規模均占據四類產品最大比例,權益類、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數量和規模相對較小。
又有券商遭重罰 暫停私募資管資格6個月!業務暴增風險暗藏 兩位時任高管收監管警示函
一年內7只資管計劃兌付違約后,聯儲證券被監管暫停了6個月的私募資管業務,時任總經理和資管業務負責人也被出具了監管警示函。
私募資管暫停半年
深圳證監局指出,聯儲證券資管業務的主要問題包括:部分資管計劃信息披露不及時,銷售不規范,份額種類劃分不當,合同條款缺失、資管業務內部控制不到位5大問題。
且這些問題發生在《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施行期間,引發了較大的風險事件,反映出公司風控、合規制度的不完善。同時,公司部分資管計劃也存在著投資比例超標問題。
根據監管函件落款,這一處罰發生在12月11日,按照6個月來算,則經深圳證監局檢查驗收合格后,聯儲證券最早將到6月11日才能繼續開展私募資管業務,期間應持續妥善進行相關風險化解工作。
除了公司私募資管業務被暫停六個月,聯儲證券的兩位時任高管,也在同一時間收到了來自深圳證監局的監管警示函。
其中,張翔東曾在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期間擔任聯儲證券總經理,滕立群曾在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擔任聯儲證券資產管理總部總經理,兩人都對于彼時相關資管計劃的違規問題負有管理責任,故被出具了監管警示函。
業務暴增風險暗藏
事實上,自2016年起,聯儲證券的資管業務規模迎來了爆發式增長。截至2016年年底,公司資管計劃募資規模合計141.35億元,相當于2015年年底的9倍還多;2016年資管業務管理費凈收入為1.96億元,而2015年其資產管理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僅為88.5萬元。
滕立群也曾在2016年向媒體表示,與大型券商相比,中小型券商之所以發展迅速,主要得益于大力拓展非標業務、一二級市場聯動業務及證券化業務。相對于傳統業務,這三塊業務對銷售渠道及券商自身平臺依賴較輕,有利于券商依靠明星團隊快速將業務做大做強。
然而業務規模瘋狂擴容的背后,風險也隨之悄然降臨。聯儲證券2018年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末,公司共發起成立資管計劃存續51個,募集存續規模為98.04億元,部分融資類資管產品出現違約風險。
據券商中國記者了解,2018年下半年以來,聯儲證券管理的多只資管產品投向項目出現兌付風險。根據公開信息來看,涉及產品包括中弘新奇1號、聚誠9號、聚誠15號、聚誠16號、聚誠1號、聚誠5號等。
總的來看,涉及兌付違約的資管產品主要投向上市公司流動性支持和信托貸款等非標類項目,涉及公司包括中弘股份、凱迪生態、東方金鈺、盛運環保等。但由于相關公司相繼爆出風險事件,上述資管產品也陷入兌付違約困境。
紓困方案遭遇質疑
聯儲證券在年報中,把資管產品的違約原因歸結為“2018年經濟下行,實體經濟疲軟的大環境”,并表示公司積極履行管理人勤勉盡責義務,做好投后管理工作,推進各類司法程序,建立應急事項處置機制,做好投資者安撫。
此前在2019年7月10日,聯儲證券就旗下4只違約資管產品公布了解決方案——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以市場化手段對部分個人投資者進行紓困,參與紓困的4只資管產品分別是中弘新奇1號、聚誠9號、聚誠15號、聚誠16號。
有知情人士透露,當時引入的第三方機構為持牌金融機構,受讓了相關產品的部分資產。由于在市場上尋找合適的受讓方比較難,為了引入這家愿意參與紓困的第三方機構,聯儲證券大股東還動用了資源互換。
彼時,聯儲證券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此舉是因為項目清算過程中存在時間、結果的不確定性,部分個人投資者向聯儲證券表達了有實際困難、希望幫助紓困的訴求。參與紓困的四只資管產品覆蓋了大部分個人投資者,公司希望通過引入專業機構,加快相關產品的風險處置效率,幫助投資者盡快實現紓困訴求。
然而投資者們似乎對此并不買賬。2019年7月,有投資者來到聯儲證券位于上海陸家嘴的辦公地址,要求就此前涉及違約的中弘新奇1號等資管產品處置情況展開對話。
有投資者告訴券商中國記者,按照這一紓困方案,即便在最好的情況下,投資者也只能拿回本金的30%到40%,同時項目的清算責任就被轉移給了第三方,與聯儲證券再無關聯,這讓大家實在難以接受。
爆料涉及多點違規
除了對于紓困處置并不滿意,投資者們還對聯儲證券作為管理人是否做到勤勉盡責提出了多點質疑。
以踩雷了凱迪生態的聚誠9號為例,項目融資人凱迪生態早在2016年12月25日就曾公告,公司總裁陳義生等人挪用并侵占公司資金1000余萬元,涉嫌職務侵占罪被公安局刑事拘留。
第一,貸款擔保存在隱患。
資料顯示,聚誠9號資金最終用于向上市公司凱迪生態發放信托貸款,收購生物質發電原料。雖然有母公司陽光凱迪新能源集團提供不可撤銷的連帶責任擔保,但該項目本身缺乏相關資產抵質押,且不涉及關鍵人員的連帶責任擔保。
第二,營銷過程多處違規。
根據投資者的反饋,不少個人投資者尤其是中老年投資者是通過“業務員主動上門推銷、半天時間簽約、當天匯款到產品賬戶”的模式被精準營銷的,業務員宣稱是預期年化收益率為10%左右的固定收益類產品,期間投資者沒有看過盡調報告,也沒有進行風險測試,甚至打款前都沒有收到合同。
第三,風險爆發后仍舊新增募集資金。
根據投資者提供的資料,聚誠9號最后一次開放期為2017年4月14號,此次開放期募資1.93億元,涉及60位個人投資者和1家機構投資者。也即是說在凱迪生態總裁陳義生等人被刑拘4個多月后,聯儲證券仍繼續新增開放期募集資金。(來源:券商中國)
(責任編輯:DF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