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周,全中國都展開了對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人民戰爭”。作為一場發生在中國人口大規模大范圍流動時期的公共安全事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未知性與其傳播的廣泛性,使得切斷其傳播途徑和對其進行快速有效治愈難度重重。在此筆者也呼吁大家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并且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少去人多的地方活動并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接觸野生禽畜,同時積極配合各級政府的防治措施。
本周與軍事相關的大事里,雖然中國沒有實際進行的航天發射,但卻發生了幾件對于中國航天的發展而言至關重要的事情,他們在一起的組合,將極大地決定中國航天向未來進一步發展的水平。
長征五號的2020
2019年,中國航天以全年發射運載火箭34次的成績再次位居全球第一,成為當年全世界航天發射次數最多的國家。而2020年連一月都沒有過完,中國航天就已經在1月7日、15日和16日進行了3次航天發射,將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吉林一號寬幅、阿根廷小衛星、銀河航天5G-01星等多顆衛星送上太空。從數量上說,今年中國航天發射有望突破40次。
1月15日發射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
上周日的1月19日,長征五號遙四火箭大推力氫氧發動機在航天科技集團六院,順利完成發動機校準試車,標志著這臺發動機性能達到預定要求,即將轉入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的總裝階段。此次試車圓滿成功,也是繼長征五號遙三火箭發射成功之后,又一臺大推力氫氧發動機通過了發射前的全部考核。
隨后的1月20日,經過大約一周的海陸運輸,空間站核心艙初樣產品和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已先后安全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其中的空間站核心艙初樣產品預計將于今年2月與長征五號乙型進行合練,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則將成為長征五號乙型發射的首個載荷。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造型與神舟飛船有很大的區別對于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而言,如果說2019年的長五遙三是在長五遙二發射失敗后決定項目命運的關鍵性發射,那么2020年就是考驗長征五號連續發射的可靠性和新型號新構型可行性的“壓力之年”。按照計劃,今年要發射長五遙四和長五遙五兩枚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和一枚長五乙遙一運載火箭,還要進行一次空間站核心艙初樣和長五乙運載火箭的合練任務。無論對于火箭研制和生產部門,還是屆時要前往現場參與火箭組合與調試的發射團隊,都是一次十足的考驗。
長五遙三火箭的發射是兩年磨一箭的仔細工作,之后的火箭發射顯然沒有那么充裕的時間這么多次發射擠在一年里,某種程度上也是“不得已為之”,畢竟之前為了確保長五遙三發射萬無一失,其發射日程一再推遲,也讓原定在長五遙三之后使用長五火箭發射的航天器的發射日程隨后推遲;加上今年還存在每隔26個月才會遇到的火星探測時間窗口,使得使用長五發射火星探測器的發射時間也必須定在2020年。
這些航天器在生產出來之后,即使不加使用,保存在專門的倉庫之中妥善保管,時間長了也會增加其故障率,影響其使用情況和使用壽命。之前日本就曾發生過在1991年啟動的“月球-A”探測計劃由于技術難題無法被攻破,導致1996年就制造出的探測器在倉庫中存放了10多年后嚴重老化到無法使用,讓這個項目未經執行就在2007年宣布廢棄的慘劇。對于已經推遲發射的“嫦娥五號”等航天器來說,在證明了長征五號的技術可行性之后,抓緊時間發射火箭并開展科研活動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工作。
在連續發射的同時,長征五號乙型運載火箭的發射任務某種程度上更加重要。該型火箭相比長五基本型號去掉了芯二級,只使用4個助推器和芯一級,使用更大尺寸的整流罩,以此實現近地球軌道(LEO)25噸的發射能力,并容納包括新一代載人飛船、未來空間站的各個艙段在內的大型近地軌道航天器。從技術的角度上,長五乙其實是對長征五號火箭“做減法”的結果,運載火箭本身的結構相對簡化,但作為一種新的構型,這一構型本身依然需要實際發射加以檢驗。
長征五號乙更短,但是低軌道運載能力也更大新一代載人飛船本身也是中國航天項目中至關重要的項目之一。在這一代載人飛船之前,中國曾經研制過兩代載人飛船,即上世紀70年代的“曙光”飛船和本世紀初的“神舟”系列飛船。
“曙光”飛船的構型上一定程度上參考了美國“水星計劃”中的飛船設計,結構相對簡單;“神舟”飛船則相當程度借鑒了蘇聯/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的整體布局,采用三艙設計,但在細節設計上更加合理,在實用載人飛船領域(由于美國轉向航天飛機開發,這一領域實際只有中俄兩個國家的產品)也屬于先進產品,但由于其配套的運載火箭長征二號F型的運載能力和箭體直徑所限,“神舟”飛船也很難進一步提升性能。
神舟飛船的三艙結構作為單獨的飛船很先進,但從運輸角度講效率不高考慮到我國未來將要建設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一方面對載人飛船進行空間試驗的技術要求顯著降低,可以減少飛船結構的復雜程度,降低造價的同時提升飛船的可靠性;另一方面,這也對載人飛船的運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提升飛船的運載量,加大與空間站之間的天地往返運輸的補給效率,同時還要改善其運載質量,提供多樣化的運輸方案。
基于這樣的考慮,新一代的載人飛船采用了與“神舟”號不同的兩艙布局,取消了方便進行空間試驗任務的軌道艙,但使用了直徑和空間都更大的返回艙,用來運送更多的航天員和物資。根據這次公布的性能參數看,新一代的載人飛船長8.8米,重達21噸,比“神舟”號8噸左右的重量增加了1.5倍以上,飛船內部的可用空間、載貨量和載人數量自然也都有了可觀的增長。
空間站完成建造后的總重量將達到100噸以上依托于以一個核心艙、兩個實驗艙,一個光學艙為主體的“天宮”空間站,中國的載人空間站在2025年前后建成時,應該會成為全世界最新型的有人照料空間站,加上以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飛船的組合,將成為中國未來在太空科研和試驗領域的核心力量,也將為中國在未來太空技術領域的爭奪上打下堅實的基礎。
除了至關重要的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之外,2020年的中國航天是否會發射更多類似“長征11”號和“快舟”系列的固體運載火箭也是值得關注的一件事情。相比之前傳統的液體燃料運載火箭,這些固體運載火箭發射準備時間短,便于批量生產和長期儲存,特別適合進行各種應急發射和快速發射任務。對于越來越需要在各類事務中獲得來自太空信息、情報和其他支持的中國而言,這樣快速且低成本的航天響應能力不僅僅是在航天發射次數上的“湊數”之舉,更是在關鍵時刻為中國國家利益做出重要貢獻的戰略支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