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西大化1月25日電 題:廣西極貧瑤鄉十年變遷:買年貨不用再“翻山越嶺”
作者 黃令妍
“今年回家再不用背著大包小包爬山,可以多買些年貨。”在外務工的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八好村弄豪屯村民蒙玉文告訴記者。
一條從八好村村部通往蒙玉文家約3公里長的砂石路,2019年底剛剛修通。十年前,蒙玉文家不通路,要出山得走兩個小時,然后再坐40分鐘的中巴,才能到大化縣板升鄉政府所在地的街上買到年貨。村民有時一個月才趕一次集。
大化縣板升鄉的廣大農村地區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九分山一分地,聯合國糧農組織考察后評為不適合人類居住之地。
大化縣最偏遠的八好村,瑤民散居各處山坳,去往23個屯幾乎“無路可走”,只能“翻山越嶺”。由于不通路,不僅年貨不好買,如果村民好不容易養大一頭豬,只能先把豬殺了,背豬肉出山賣。
2016年,蒙玉文所在的村莊悄悄起了變化。大化縣提出對全縣20戶以上未通路的屯全面實施屯級路建設。此后幾年間,八好村縣道和村道沿線的少數幾個村民小組陸續通了砂石路。“八好村邊遠的屯要通路太難了!從村部往返最遠的屯,走路需花上七個小時。”大化縣委宣傳部派駐八好村駐村“第一書記”韋德王說。
2018年4月韋德王開始駐村扶貧。為了提高走訪貧困戶的效率,他盡量駕駛汽車到不能通過的地方,再步行前往。一年多下來韋德王奔走了10萬里路,車子換了15個輪胎。當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因道路不通達、無穩固住房等情況突出,八好村438戶中有377戶為貧困戶,貧困發生率一度超90%,是中國貧困發生率最高的地方之一。
路不通,是脫貧的絆腳石。修好屯級路卻困難重重。“有的地方需要在懸崖峭壁上挖出一條道,挖掘機難以作業,爆破又容易塌方,每挺進一米都舉步維艱。”韋德王和同事蹲點工作,采取分段施工、分包項目等各種措施扭轉施工進度慢的局面。在村民、扶貧干部及當地政府的努力下,2019年底八好村所有屯基本實現通車。
蒙玉文說,路通了家里打算雇車運輸建筑材料,在舊房旁蓋起新房子。春節前地基已經打好。
更多散居在山弄里的村民早已從簡陋的木瓦房搬遷出來,在政府的幫助下,于道路附近建起了磚混房屋,修建家庭水柜改善用水條件。
常年在廣東工作的蒙桂生也回到八好村過年,這是他頭一回帶著妻兒返鄉,家里三居室的新房剛落成不久,門前是平坦的道路。和父母兄弟擠在逼仄、四面透風的木瓦房里,不通水電、燒柴做飯的春節成為“過去式”。
“以前看天吃飯,石頭縫里種10株玉米,只有3株有收成,要到幾公里外的地方背水來用。”村民蒙金良說,從山坳搬出來住進兩層樓房后,開了一個小賣部,生活比過去安穩。
2019年,八好村128戶774人實現脫貧摘帽,貧困率降至61%。
韋德王說,村里還要繼續通過危房改造、家庭水柜建設,以及鴿子養殖等產業扶貧“造血”方式,爭取新的一年脫貧千人以上。
據介紹,廣西是中國脫貧攻堅主戰場。廣西今年將集中“兵力”,攻克大化、都安、隆林、那坡4個極度貧困縣的貧困堡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