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石家莊1月24日電 (郝燁)“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我們從小念叨的詩歌,是中國傳統年俗壓歲錢的生動寫照。過去,壓歲錢是小朋友年尾的“壓軸戲”。近年來,不少家庭以“文化拜年”形式,為壓歲錢“瘦身”,背后折射出中國消費文化的時代變遷。
壓歲錢起源于漢代,最初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隨著民眾生活水平提高,不斷“加碼”的壓歲錢,讓許多家庭春節變“春劫”。人們不禁陷入“冷思考”:難道紅包“厚”了,意頭卻“薄”了?許多家庭開始探索拯救“年味兒”新“姿勢”,為人情消費“松綁”。
鼠年春節,對白領梁鳳宜來說格外“悠閑”,往年打除夕開始,她就忙著給親朋的孩子發紅包。今年大家一早約好要給紅包“免單”,取而代之的是一首認真編寫的拜年打油詩。
在梁鳳宜看來,人情社會將紅包金額看做凸顯階層的“面子”符號,卻忽視了最關鍵的“里子”。在消費文化發生變遷的當代中國,以“文化拜年”形式解放紅包,不但避免了“利”尚往來的尷尬,更增添了重情感、好彩頭的拜年儀式感。
像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90后”張曉莉工作后每年會給父母發紅包。但今年,張曉莉打算將紅包變成紅利:帶上父母出國旅游過年。“其實父母并不在意紅包厚薄,他們在意的是除舊迎新、闔家團圓的深層寓意。”在張曉莉看來,“年味兒”隨著時代變化,但以交流陪伴為主題的家庭精神傳承不應改變。
一直以來,中國廣東等地有春節“派利是”“逗利是”習俗。無論家庭條件如何,派出的“利是”多是10元或20元(人民幣)。春節期間,唐山“粵漂”楊傲威按照“利是”標準給晚輩派發紅包,出乎意料地得到家人贊許。
楊傲威認為,紅包本是一種社會生活的價值歸宿,作為社群認同的紐帶,人們不應從行為本身反對發紅包,而要讓這一傳統習俗變為真切的精神關照。在他看來,壓歲錢本是取其大吉大利、好運連連之意,只有回歸“情”這個第一主題,才能避免其成為“甜蜜的負擔”。
壓歲錢金額在“減負”,獲得壓歲錢的途徑卻愈加多元。66歲的退休教師馬必武談及兒時領壓歲錢的場景仍記憶猶新:“當時要想拿到壓歲錢,不僅要向長者祝賀新春如意、問候身體康健,還要叩首施禮。”
今年春節期間,馬必武特地帶上9歲的孫子回老家祭祖,還準備了猜燈謎游戲,按照謎底難度設置不同金額的紅包。在馬必武看來,“文化拜年”是情感與傳統的溫馨碰撞,少談一點“價碼”,多添一些“文化”,才能將“舊年味”品出“新味道”。
鼠年春節,游子歸家變成了反向春運,旅游過年取代了家中守歲,看春晚也搭配了“集五福”……年俗文化在轉變,但其中蘊含的文化傳承卻始終未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