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銀川1月24日電 題:寧夏首家“腫瘤營養門診”攜手多學科為腫瘤患者保駕護航
作者 楊迪
“有數據顯示,腫瘤病人中40%-80%存在營養風險,其中的20%直接死于營養不良。”1月24日,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營養科副主任夏羽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腫瘤患者做手術,術后恢復或者放化療結束出院,并不意味著抗腫瘤治療的結束,后續的醫學營養治療對提高腫瘤患者身體機能、增強免疫力、防止腫瘤復發也至關重要。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的“腫瘤營養門診”,是寧夏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腫瘤營養專科門診,該門診主要為放化療、圍手術期和康復期的腫瘤患者,從患者飲食情況、身體活動能力、腫瘤治療現狀、生活習慣、治療目標等多個方面,綜合評估患者整體狀況,采用調整飲食,或啟動人工營養干預,來改善患者營養狀況。人工營養干預的方法有口服營養補充、管飼或靜脈營養。通過一系列營養支持治療手段,幫助患者提高身體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夏羽菡介紹,“腫瘤營養門診”周四上午在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門診419室,下午在寧醫大總院腫瘤醫院門診205室開診。
2018年9月,市民高女士查出肺癌中晚期,并在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接受化療和靶向治療。“剛開始吃什么吐什么,瘦了30斤。”高女士說,2019年9月,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聽取醫生的建議到營養科咨詢。
夏羽菡為高女士做了整體營養評估,并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營養干預方案,采用調整飲食配合口服營養補充的方式,把高女士每天的食物種類、食材用量、食材搭配、食物烹調方式、餐次以及口服補充的營養素,均做了精心安排,并安排高女士定期到腫瘤營養門診復診,循序漸進調整營養方案。經過3個月的腫瘤營養支持治療,高女士的身體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體重也恢復到正常水平。
“營養不僅僅是“吃飯”問題,患者的營養狀況直接影響著放化療或者靶向治療的療效,有些患者甚至因為營養狀況差,被迫中斷了放化療或靶向治療。”寧醫大總院腫瘤醫院醫務科科長、腫瘤內一科主任金向明表示,抗腫瘤治療需要多學科聯合進行,腫瘤營養支持治療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
據了解,在寧醫大總院腫瘤醫院腫瘤內一科住院的患者,護理評估里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護士要對患者進行入院時快速的營養風險篩查,如果發現患者有食欲差、惡心嘔吐、進食量減少、體重減輕、胳膊腿變細,或者白蛋白、白細胞低等等問題,會建議患者及早接受營養會診,或者前往腫瘤營養門診做進一步評估。“每個月,營養師會來科里給我們的病人做公益科普講座,深受病人和家屬歡迎。”寧醫大總院腫瘤醫院腫瘤內一科護士長梁曉艷介紹,2020年醫院將要逐步開展腫瘤營養規范化治療,對患者的營養狀況進行系統評估,當發現患者存在營養風險時,即開始營養支持治療,越早干預、花費越少、獲益越多。
“有些患者可能會認為:營養科?不就是講怎么吃飯的嘛,我吃得好著呢,不用問。”夏羽菡說,目前醫患雙方對腫瘤營養專業性、重要性的認知,還存在很多認知上的誤區,比如“發物”、保健品當藥或當飯吃,不吃飯餓死腫瘤等等,眾說紛紜,流傳很廣。“規范的營養支持治療與科學的營養宣教任重道遠,需要我們醫護人員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