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港股年度回顧及展望:千帆已過,萬木開春 來源:富途資訊
作者:leeyang
時光飛逝,2019年過去了,回看2019年,恒指全年收漲9.07%,在三大股指中相對弱勢,市場逐步從不確定性中走出,回顧全年,港股市場主要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變化?又哪些趨勢將指引資本市場新的方向?
本篇將闡述香港股票市場2019年的主要變化(市場整體、IPO、流動性、互聯互通),并根據香港股票交易所的規劃展望2020年的香港股票市場會有哪些變化,同時探求各板塊當下估值水平,一同回眸2019并展望2020的港股市場。
一、回眸2019:沉舟側畔千帆過
1、資本市場全貌:厚積薄發
上市公司數量及總市值新高。根據港交所披露的《香港交易所2019年市場統計數據》,2019年港股市場共計2440家上市公司,同比增加5.40%,其中新上市公司164家,同比減少24.77%,總市值36.58萬億港元,同比增加22.32%。
主板與創業板估值分化。經過2018-2019年的洗禮,港股市場股指持續分化,其中,主板平均市盈率12.42倍,創業板平均市盈率20.86倍,從平均股息率來看,主板股息率2.83%,創業板1.87%,2019年主板的估值在相對2018年有明顯抬升,創業板受制于流動性以及政策,整體估值持續下行,并且沒有扭轉趨勢。
年度上市情況出現分化。根據港交所披露的《香港交易所2019年市場統計數據》,通過新上市機制的新上市公司中,包括1家不同投票架構的公司;2018年則上市2家,生物科技上市9家公司,2018年則上市5家;便利第二上市渠道上市公司1家,2018年同期為0家。香港交易所在證券上市方面的創新機制在持續發揮作用,并且2019年有14家公司由GEM轉到主板上市,從新上市公司的分類來看,公司上主板市場仍為上市主流風向。
主板公司數量占比較為恒定。不過占市場總家數的比例仍然在85%左右,沒有出現非常重大的變化,主板上市公司數量仍然是構成港股市場主體。
2019年的香港股票交易所整體上市公司數量蓬勃增長,不斷增加的股票數量將給投資者帶來更多的可選擇機會,不斷走低的整體估值也為2020年的香港股票市場預留了一定的上行空間。
2、IPO:百舸爭流
蟬聯榜首。盡管全球政治及宏觀經濟環境嚴峻,2019年香港再次位居全球主要交易所IPO募資額排名榜首,是近5年來第4次奪冠,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全球領先IPO市場的地位。根據港交所披露的《香港交易所2019年市場統計數據》,香港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超379億美元,遙遙領先于第二名的沙特阿拉伯,而沙特阿拉伯能名列「榜眼」主要原因是沙特阿美的上市,單個股票集資非常大。
募資能力強悍。雖然募資額繼續位居榜首,且募資額高于2018年,但整體來看,今年新股發行數較去年大幅減少,尤其是創業板新股數。截止到12月31日,港股總共有175家公司上市,其中主板新上市有141家,創業板新上市只有15家(不含轉板及退市)。而去年港股市場共有218家公司新上市,其中主板有143家,創業板有75家(不含轉板及退市)。公開資料顯示,今年港股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是近7年來的最低水平。
新股數量較去年減少,但募資額不減,這主要得益于阿里巴巴的回歸。2019年前十大IPO募資總額為2076.4億港元,較去年前十大IPO募資總額1865.7億港元同比增長11.3%。
從目前上市公司構成來看,開曼群島注冊的公司數量最多,高達1385家,而以色列、意大利分別僅1家,2019年則新加坡赴港上市公司數量在逐步增加,根據港交所《2019-2021規劃》,預計港交所上市公司構成中將更具有全球化效應。
2019年的香港IPO百舸爭流,上市公司不僅數量多,知名企業亦上市較多,同時募集資金量也足夠大,這將持續吸引國際市場各類企業赴港IPO,IPO打新作為2020年的另類投資機會,依然會繼續存在,港股新股Pre-IPO、基石投資、國際配售和公開配售市場預計將持續火爆。
3、流動性分層:強者恒強
巨頭的時代。在相對過去高速發展,大企業吃肉,小企業喝湯,大家相安無事,一片和氣,在存量經濟時代,市場份額不像過去那般快速擴張,這時具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會轉頭去搶奪小企業的市場份額,而大企業有錢能雇傭更好的人才來參與市場競爭對手,小企業則日趨難受,從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可看出,不同規模型企業分化嚴重:
大公司占據更多流動性。資本市場的市場之手更為有效,會主動將資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地方,在小企業面臨的競爭格局日趨惡化的背景下,大企業在經營上卻穩健發展,資本市場的趨勢演繹上逐漸形成馬太效應,過去幾年,港股前十大成交額的公司占大市成交占比持續提高。
成交活躍公司穩中有變。從2015年互聯互通開通后,港股市場的成交熱度出現明顯的回升,同時伴隨近幾年藍籌公司出現業績和估值共振現象,一方面傳統藍籌依然占據榜單,但是也逐漸出現新面孔,2019年,美團、鐵塔等公司也進入前10大成交。
中小市值公司的寒冬。不過在強者恒強的當下,資金會進一步形成反饋效應,投機資金也愿意在流動性更充裕的大市值公司中進行投機,間接導致創業板日漸邊緣化,從創業板上市公司情況來看,創業板公司的能夠享受到的流動性愈發匱乏,預計該現象需要創業板公司整體業績改善帶來估值的提振,方能從盈利預期和估值預期上扭轉流動性匱乏的困境。
2019年的香港股票市場大市值公司流動性強者恒強,而創業板企業流動性卻在快速下降,整體機會將集中在流動性較好的大中型企業,不過在關注大市值企業股票時,同時可關注因流動性不足而出現「流動性折價」的有業績支撐的公司,這類企業在業績改善或特別股息的作用下,將有顯著優于市場的表現。
4、互聯互通:渾然一體
2019年以來,香港市場整體呈震蕩走勢,表現相對疲弱。截止2019年底,恒生指數上漲9.07%,顯著跑輸同期滬深300指數36.07%和標普500指數28.5%的漲幅。但我們也看到,在港股走勢不佳的情況下,依舊有南下資金顯著流入。從年初至12月底南下資金共計凈流入2392億元。分季度看,每個季度的凈流入港幣金額分別為85億、627億、880億和811.06億,每個季度的凈流入都很旺盛,下半年強于上半年。
兩地資金靈活布局。從單月情況來看,兩地資金偏好在市場低迷時進行布局,如2019年4月和5月,內地股票市場情緒較為火熱,陸股通資金則出現明顯流出,2019年下半年港股市場表現較為低迷,南下抄底資金表現踴躍,兩地布局資金具有一定靈活性。
市場偏好在不斷變化。港股通持股排名前十的公司與去年末持股情況對比情況,及前一年的港股通持股排名前十的公司如今持股狀況一直在變化。
港股通持股排名前十的千億市值公司。截至2019年底,市值在1000億元以上,且港股通持股比例排名前十的公司中,主要集中在金融、房地產、醫療、消費等行業,并且除融創中國、吉利汽車、匯豐控股外,均得到港股通資金大幅度增持。
2018年末港股通持股排名前十的千億市值公司。回看2018年,市值在1000億元以上,且港股通持股比例排名前十的公司,而在2019年底,僅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有較大比例的港股通資金增持,而其他公司則增持幅度明顯減少,甚至是出現減持,尤其是招商銀行這類市場全明星公司,港股通持股比例甚至減少近一半,且2018年末港股通持股比例在2018年末排名前十的公司主要集中在金融行業,而在2019年底,行業分布則相對更為分散。
港股通持股排名50-1000億市值公司。截至2019年底,市值在50-1000億元,且港股通持股比例排名前十的公司中,主要集中在醫療、信息技術、金融等行業,除長城汽車和神州控股外,整體仍然是相對2018年末持股比例有較大幅度上升。
2018年末港股通持股排名前十的50-1000億市值公司?;乜?018年,市值在50-1000億元,且港股通持股比例排名前十的公司中,而在2019年底,長城汽車,金風科技,大連港遭到相對2018年末較大比例的減持。從港股通持股比例變化來看,前一年市場的明星并非一定能成為次一年的明星,單純追隨港股通資金的投資方式有一定缺陷,對于市場投資選擇能力則顯得更為重要。
2019年的南向資金流入迅猛,受北水關注的個股具有優于市場的表現,建議密切關注北水動向,同時恒生指數下行的2019年下半年期間,北水南下速度加快,行業布局方面則更青睞金融、地產等企業,預計2020年踴躍抄底的北水將為恒生指數帶來顯著支撐。
二、展望2020:坐看青竹變瓊枝
1、從港交所規劃看2020年的港股:高歌猛進
港交所作為香港資本市場中舉足輕重的存在,其戰略及規劃將直接影響香港資本市場后一階段的動向。
港交所的規劃。當前,香港交易所的愿景是要成為國際領先的亞洲時區交易所,連接中國與世界。目前香港交易所已經是資金進出中國內地的主要市場,而香港交易所希望可以在此基礎上再接再厲,一方面增加對中國和亞洲市場的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也提升香港交易所作為亞洲市場對于國際市場的重要性,成為投資者和發行人在亞洲時區的首選市場。
港交所將三項發展中施力:
(1)立足中國,透過雙向資本流動實現:a.利用北向通系列計劃,促進中國內地資本 市場國際化;c.利用南向通系列計劃,便利中國內地財富實行多元資產配置;
(2)連接全球,主要體現于兩方面:a.進一步提升香港市場對全球資本的吸引力;b.在香港市場提供更多亞太區投資產品;
(3)擁抱科技,以實現兩大目標:a.加快主營業務現代化進程,提效率、保增長;b.拓展新機遇、探索新天地。
可預期的方向。結合香港股票市場2019年的現狀和香港交易所已經推進的工作,并根據香港交易所所述《戰略規劃2019-2021》,可以期待在2020-2021可能將有:
(1) A 股期貨產品;
(2)研發互聯互通配套,支持人民幣定息及貨幣衍生產品市場的跨境交易;
(3)更多大宗商品產品;
(4)成為亞太時區的 ETF 發行及交易中心;
(5)加快開發新衍生產品及結構性產品的步伐;
(6)增加現貨及衍生產品的市場流動性:
(7)優化交易平臺 。
2020年的港交所預計將繼續積極進取,投資品種將進一步豐富,交易便捷性增強,更值得期待是港交所有較大概率繼續出海擴展自身的「投資范圍」,這將使得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為突出,同時也將打通多個市場在香港的投資,豐富香港股票市場交易活躍度,IPO亦將更為活躍,投資者可密切并把握關注香港股票市場的新品增加、IPO繁榮帶來的系統性紅利。
2、估值角度看港股:蓄勢待發
整體估值下行。以香港交易所提供的截止2019年11月的數據來看,創業板周息率(也叫股息率)在持續攀升,從2018年12月末的0.45%攀升至2019年11月末的1.87%,而主板的周息率在下降,從2018年12月末的3.34%下降到2019年11月末的2.83%,創業板逐步攀升的周息率即與特別股息有關,同時也與近兩年出現的創業板流動性低迷導致「估值快速下降」有關。
同時,香港股票市場整體市盈率在下降,主板市場市盈率相較2018年1月初的17.84倍下降至2019年11月末的12.42倍,然而相對2018年12月末的10.45倍上升至12.42倍,可是創業板的估值卻持續走低,從2018年1月初的35.86倍下降至2019年11月末的20.86倍,而2018年12月則為28.16倍,不斷下降的市盈率也為后期的估值上行預留了空間。
行業估值分化。雖然市場整體估值在不斷下行,可是消費、信息技術等行業估值仍然處于近五年高位,這與殺估值階段的資本市場更偏好業績更穩定的消費股的傳統有關,而信息技術板塊的行情則與蓬勃發展的5G相關,導致信息技術板塊處于估值較高水平,其他行業除醫療、公用事業、房地產處于行業歷史估值中位水平,其余行業基本基本處于歷史估值低位。
從近五年的估值趨勢來看,信息技術估值持續走高,而工業、電信則持續走低,金融板塊處于較為均衡位置,不過整體估值并不高,預計2020年隨著經濟有望短周期復蘇,市場將更多的在估值較低的領域有較好表現,如金融和工業板塊有望出現超額收益。
熱門行業大公司在2019年整體估值較2018年好轉,馬太效應進一步加強,而中小型公司由于近期流動性不足導致大幅度估值折價,可能因業績好轉,最終或迎來估值和業績的「戴維斯雙擊」,在行業分化領域,前期估值較低,卻在2020年有望大規模投產的工業、經濟周期性復蘇的金融板塊則有望迎來估值和業績的雙重回歸,2020年的港股市場或迎來估值回歸。
小結:春色滿園關不住
沉舟側畔,2019年的資本市場千帆已過,分化的流動性驅使估值分化嚴重,互聯互通打通兩地資金來往并挖掘資產價值,上百家公司的成功IPO也為港股帶來了一眾實業界的明星企業。
在香港資本市場監管層、企業界、投資者的集體努力下,香港股票市場將朝著《港交所2019-2021規劃》逐步將「青竹」成長為「瓊枝」,在近兩年資本市場變革中逐步消化的各板塊估值水平也將為未來的「滿園春色」打開那一扇窗,預期2020的香港股票市場將在投資品種豐富、更多的IPO登場、優質公司業績和估值回歸等方面值得期待。
編輯/Phoe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