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武漢抗肺炎一線icu護士長:三天的培訓沒做完,就開始收病人了
口述 |鐘小鋒(武漢市肺科醫院ICU護士長)
采訪 |耿志方 廖如云(瀟湘晨報記者)
整理 |趙鴻捷 朱文靜 楊麗英 譚思慧(實習生)
[1]我對傳染病不陌生
我叫鐘小鋒,是武漢市肺科醫院ICU護士長,作為護理人員,就是做臨床工作的,真正的抗肺一線,尤其是ICU,專門是來搶救危重病人的。
前不久,我們武漢市肺科醫院剛被宣布作為定點救治醫院,我個人還是比較淡定的,因為我們醫院長期以來都有收治傳染病案例。
有這種心理準備,還有個原因是,早前在H7N9爆發的時候,以及非典的時候,對非常強的傳染病都有一定的認知。
但是,現在感受更大,現在武漢都封城了,親戚朋友也會更關注,他們會問我漢口的情況是怎么樣的,問一下這個形勢是怎么樣的,可是這些我并不掌握。
因為我們主要是關注自己醫院的事,接診護理病人,看一些疫情信息,還是通過新聞等官方渠道獲取。
說淡定還有個原因,月初我們醫院就有人前往金銀潭醫院去支援,當時,我們就開始在科室全體做動員,做培訓。
具體就是怎么預防,怎么去工作,怎么去接觸病人,結果做了三天的培訓沒有完全做完,就開始收病人了。
[2]我們醫院沒醫護人員感染
這個疫情,年輕同事比較害怕,擔心會不會有人傳人的現象,如果沒有的話為什么會有區域的劃分啊?
有人害怕的原因,可能是他們的家人比較關心子女安危。
我就會去跟他們講,大致是什么做法,只要做好防護,還是能有效避免的,事實上也是這樣,因為到目前,我們醫院沒有出現醫護人員被感染的情況。
這可能得益于我們早有防治傳染病的經驗,防護措施一開始就是做得比較好的,從收治第一例病患,就分了清潔區和污染區。
進病房屬于污染區,要做三級防護,全部人員要戴n95口罩,戴帽子,戴鞋套,然后穿防護服、戴眼罩。
回家的話防護措施會做的更仔細一點,消毒洗澡換衣服,全部都做了。這樣做其實也是在給家里人傳遞信心。
[3]醫護人員全員待崗
護理人員正常是8個小時一班,一天24小時三班倒,現在因為防護服透不過氣來,很憋的,所以改成了四班崗,也就是6個小時一班。
大多數情況下,護理人員都是回家休息,現在在這里上班不回家去,家里人更擔心。
因為人員比較緊缺,現在醫護人員幾乎全部在醫院待崗,大多數都回不了家,休息不了。
這些我們還是有一定心理準備,此前我們主任當時還說了一段話。
說我們不是單純為了工資去做這個事情,意思是要有一點點醫護人員的使命感。
當時我們人員不齊,因為主任開了這個動員會以后,我還要去傳達,我就把錄音放給大家聽。
以前主任不是那種感性的人,講了以后我覺得蠻感動的,就像打仗一樣的,開局很鼓舞士氣,也是蠻關鍵的。
[4]20天只回家了兩次
對于我做的工作,前面也說到家里人,其實我家里人還是蠻支持的。
以前就跟老公說過,來醫院工作會有什么樣的風險了,他能夠理解,來了之后工作一直很忙,已經習慣了。
疫情前期的時候,老公都沒有跟我打電話講要注意什么的,現在看到外面戴口罩的人多了會打電話說,“要注意”。
我的小孩上初二,學習比較緊,以前我抓學習的時間比較多,這一回從月初我們開始培訓,迄今20多天了,我就回家兩次。
我跟孩子說話的時間很少,但孩子還是比較乖的,走的時候會說媽媽你注意身體。
現在我父母都回宜昌老家去了,我老公帶著孩子也回江西老家去了,就我一人在武漢,就住在醫院。
我父母不會用微信,所以家人之間聯系就通過打電話,我跟他們講,有什么事我會跟他們打電話的,我老公就會跟我講,你沒事報個平安就可以了。
[5]被迫放棄祭祀活動
我媽一般是晚上八點多鐘睡覺,昨天十點鐘的時候突然給我打電話,我還蠻緊張。
你知道,現在疫情看上去比較緊張,我是怕她感冒、發熱了,那可能真要大動干戈了。
結果不是的,我才長出一口氣。因為她就只是問我,現在怎么樣,好不好啊。
然后她說初三要過來,要到我生活的這里,我說你不用來,又把我嚇了一下。
原本今年過年我是要跟老公一塊回江西的,他們那兒今年有一個重要的祭祀活動,必須要參加的,半年前就跟我講了,說要我回去一趟,現在肯定是回不去了。
我們科室今年過年有兩對結婚的,也完全辦不了。
現在武漢市內的公共交通停了,我們醫院就統計了在醫院住宿的人有多少,醫院會給我們安排在另外的地方休息,我覺得這樣上班更有利,隨叫就隨到了。
[6]患者家屬會緊張些
通常接到病人,排查確認之后,進入ICU,首先要做的是基礎護理,洗臉啊、洗腳啊這些,然后周一洗頭,這些常規的事情一項不落。
接下來打針吃藥,做一些常規治療,病人的表現還算是比較平穩,因為他們可以說話,可以吃飯。
家屬會焦急一點,特別是有的家屬對病情不是很了解,病人在這里現在是什么情況,治療的效果是怎么樣,他從頭到尾都沒有看到,這個是他比較緊張的。
這塊,我們就會跟家屬講,如果說有什么情況,我們醫護人員會第一時間跟他們去溝通,否則家屬們打電話次數太多了,嚴重地影響我們的工作,因為現在太忙了。
除此以外就是一些生活用品的溝通和防控叮囑,比如需要送什么生活用品,需要送一些什么吃的,通常病人都是在我們食堂進餐,有些病人是要喝湯的,就是讓家屬送。然后提醒他們自己得注意一下,要保護好自己,多休息啊,不要太擔心他們。
我們科是允許帶手機,家屬和患者之間會有交流,他可以給家人報平安,都可以的。
當然,患者也會有害怕焦慮,我們就會告訴他,現在的技術力量比以前會更好,我們正在全力幫助他,等好了以后,就會轉到普通病房。
[7]患者的笑讓人安心
以前覺得護士還是很不錯的,說實在的,沒有其他想法,因為我是農村的,就想好好讀書然后考出來,然后在武漢有個好工作,沒想太多。
可能待久了,就覺得有了使命感。
我2004年就在ICU工作了,也是護理,那時候就感覺不一樣了,發覺護士是缺一不可的,不是簡簡單單打個針發個藥。
護理的手段,治療的方式不一樣,讓病人從痛苦和悲觀變得開心就很有成就感,最關鍵就是覺得很自豪,原來我們可以做那么多事情。
月初,從我們ICU這里脫離危險的人挺多的,第一個轉出去的時候我印象最深刻。
當時我們就跟他說,如果其他家屬看到,治療時間很短就轉危為安了,會很開心、安心,他就很憨厚的笑了。
那個笑容,至今留在我腦海里。
責任編輯:喬雷華 SN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