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七部影片集體退出春節檔,體現了對觀眾生命安全的責任心
今年的春節檔本身是被萬眾期待的熱鬧時刻,早在去年11月筆者和同行聊到這個春節檔,都覺得分外緊張。因為同期上映的大片太多,一共有七部。但沒有想到因為疫情,今年電影市場遭遇黑天鵝事件,我們目睹了一次春節檔的“大撤退”。《唐探3》《奪冠》等七部影片退出春節檔
春節逐漸成為中國電影市場最重要的檔期,能夠形成一個穩固的票倉式檔期需要多年市場的發展和培養。像成龍這樣級別的電影人,基本每年都是瞄準春節檔,無論票房成績和口碑是否盡如人意。如今,越來越多的電影會選擇春節檔,尤其是已經積累了一定口碑的商業系列類型片。要發展電影市場,必然要背靠高工業化制作的類型電影,最好是能形成系列IP效益。小如徐崢的“囧”系列,以一個核心理念延續。大如陳思誠的《唐人街探案》系列,上一部在春節檔收獲票房佳績,現在聯動網劇形成一個清晰明了的偵探宇宙,就等著第三部收網。
諸多電影從去年年底就開始了宣傳,到春節前一周開始預售、首映、提檔,進一步擴大口碑效益。而今天從最早開始點映的《熊出沒》開始宣布撤檔,七部春節檔種子選手集體擇日再戰。在一個“撤”字背后,付出的是大量沉沒成本,例如路演宣傳、預售票房,包括下沉到院線方,全國各大電影院都有一定的虧損,這個成本可能甚至不低于影片本身的制作成本。
在生命面前,經濟虧損成了一件小事,真正支撐“撤”字的,是對于更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責任心。本身電影院屬于人員流動大的密閉性場所,對于控制傳染不利。片方在這個時刻,能夠眾志成城,與多方聯動一起決心撤檔,包括各大售票app、院線也作出及時的全額退票處理難能可貴。
當然有不少人為春節檔去向建言獻策,希望以網絡平臺付費形式,取代出行電影院。目前來說,這是把整個電影工業理想化、簡單化的下下之策。在中國尚未發展完善的電影工業中,電影院都沒有開發最大限度的觀眾群體,更為新晉的流媒體小屏幕更是如此。本身從制作體量上來說就針對院線市場的電影,轉而投向網絡平臺,一是無法制衡盜版大面積流竄問題,二是沒有辦法填補宣發、院線本身造成的成本空洞。
對于電影產業來說,春節檔是兵家之地,但把電影放到整個國民經濟中,又是非常小的一個板塊。在全民健康面前,娛樂成了完全可以靠后考慮的事情。春節檔的這次撤檔也是如此,如果眼光局限于眼前小利,又拿什么資本談論中國電影的未來?
□耳朵(影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