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昆山1月23日電 題:護工畢曉梅:四天工作56小時 老人們是她難舍的牽掛
作者:黃瑩
當身邊的老鄉一個個背上行囊返家過年,53歲的護工畢曉梅還在昆山盛愛護理院忙碌著,今年是她第六年留守護理院過年。“這么多年沒回四川老家,也不知道變成什么樣了。”
23日早上6點,畢曉梅準時步入護理院,換上工作服后,投入一天忙碌的工作。“江爺爺這兩天血壓有點高,要繼續監測;沈奶奶今天要給她洗頭擦身;最近一直下雨,廖爺爺的關節炎又犯了,要給他按摩活血……”
跟著畢曉梅給老人們打水的路上,遇上家屬與其他護工打招呼,“今年不回家過年了?”“大家都回家了,老人們怎么辦?總得有人照顧呀。”
昆山盛愛護理院是一家非營利性醫療護理機構、社會福利機構,四層大樓里,收治了約120位老人及一些患病生活不能自理人員。一層還設有內科、康復醫學科、中醫科、醫學檢驗科等科室,供老人們問診取藥。在護理區,2、3位老人一間房,每6位老人配備了一名護工,每層有專屬醫護人員。
護理院行政院長李梅說,“做護理工作真的不容易,需要加倍的耐心和細心。今年超半數護工選擇留守院里照顧老人,因為日夜相伴的老人已成為她們最深的牽掛,我挺感動的。”
從早上6點到傍晚6點,每天要工作12個小時,三天還要值一個夜班,除去中午休息,算下來,四天工作56個多小時。當被問及“覺得辛苦嗎?”畢曉梅卻輕描淡寫地說“習慣了。”
其實,最初她也曾打過“退堂鼓”。她回憶,2014年剛到院里工作,才做了幾天就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再用心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當時就想逃回老家,再也不做這行。”但護理院的領導找她談話,苦口婆心地把她挽留了下來,這一干就5年多。
畢曉梅笑言,現在哄人的技術漸長,“老人就和小孩子一樣,要人哄,求表揚。好好吃飯給獎勵,洗澡時配合就給他們唱歌,老人難過時要輕聲反復安慰。”在老人們的眼里,畢曉梅就是可以信賴的小女兒。
人們說起護理院總會聯想到沉悶,但畢曉梅卻不這么認為。“我們這里有許多樂觀的老人,像能歌善舞的周奶奶,以前是老師,她會教大家唱老歌,當‘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的歌聲響起,整個樓層里的老人都會聚集過來,大家一起拍手唱歌,笑得可甜了。院里還會給老人們慶生,最年長的老人已經95歲了。”這些畫面深深印刻在畢曉梅的心里,也堅定了她照料這些可愛老人的決心。
從事護工5年多,畢曉梅也有覺得難過的時候,有的老人因為年齡大,身體各項機能衰退,認知能力下降,當身體不聽使喚時,就會大發脾氣。“你去勸慰她時,還會被連帶挨打,這時候你也不能不管她,或沖她發脾氣,只能更加耐心地寬慰她,安撫她的情緒。像哄孩子似的,一遍一遍地重復‘沒關系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也有令畢曉梅覺得委屈的事。有一次她去幫老人打飯,老人愛亂跑,不知去了哪,正巧來的家人找不著老人,心里著急,就沖著她發脾氣,覺得她護理不用心。“其實相處久了,老人更像家人,我們就當自己的父母一樣照顧。將心比心,我們也會老,也希望能得到別人的照顧。”
為了給老人們提供更好的護理,畢曉梅還會“偷師”院里的醫生護士,在醫生護士診療時,她就仔細觀察,用心記錄。“掌握一些望聞問切的醫理,才能對老人身體狀況有更準確的認識,平時護理才能更到位。”
因為有的護工回家過年,畢曉梅照護的老人增加到了12位,中午給老人們逐個喂完飯,洗完碗筷,乘著老人們午睡,畢曉梅才坐上板凳吃上中飯。在南京工作的兒子打來電話,說來看她,可她婉拒了。“來了也沒時間陪他們說說話,吃個飯逛個街,就讓他們留在南京開開心心過年。”畢曉梅抹了抹眼淚,掩藏了對家人的愧疚。
在同事眼里,畢曉梅就是位熱心的大姐姐。“樂于助人,誰家里有事,讓她幫忙照看老人,她二話不說就應了。”“工作有條理,辦事效率高,把老人們都哄得很開心。”“責任感強,從不埋怨,非常可靠。”
新年臨近,畢曉梅只希望新一年老人們都能身體健康,長命百歲。“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而且熱心公益的人也越來越多,每逢節假日都有義工或市民來院里慰問老人,老人的幸福感是越來越高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