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Snowfenfen 王樹
廣州恒大主教練、意大利人里皮在接受家鄉媒體采訪時,談到了隊醫向他推薦狗肉,這對一直視狗為家庭成員的意大利人是不可理喻的,而隊醫和他說,你們還吃馬肉呢。
類似的辯論發生在 2002 年的韓日世界杯上,對于意大利人來說,被嗜食狗肉的大韓民族擊敗,使他們心理上更加雪上加霜。
而在中國,情況正在變化,更普遍的現象, 是狗作為寵物成為人類的家庭成員之一,它由此取得了 “人格化”的通行令。它擁有了人類的名字,有自己的屋舍,有穩定供給的食物,有良好的醫療保健服務,甚至有超越社會平均水平的臨終關懷。
養狗人孜孜不倦地為他的寵物打造一個烏托邦式的社會,而且幾乎不求回報,對他們來說,改造同類的社會難度太大,而為寵物狗建設一個美好星球, 成就感來得更快,更直接。他們還將這個星球命名為 “汪星” ,而狗,則自然地成為 “汪星人” 。
因而,人類與狗產生了難以描述的特殊感情,這種感情已經跨越物種。部分人已經完全接納狗成為自己的同類,他們與狗長期生活,互相塑造著各自的性格。
英國巴斯泉大學的心理學家蘭斯·沃克曼和喬伊·菲爾倫對 1000 個養狗的家庭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主人的個性與寵物狗品種之間是否存在關聯。結果發現,人們會下意識地依照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性格選擇寵物狗品種。比如,選擇田園和實用犬(比如德國牧羊犬、牛頭犬等)的人,性格更外向,善于與人交際,并且充滿熱情,創造力較強。選擇了灰犬和玩具狗(如吉娃娃等)的主人則更會尋找快樂,懂得享受生活,且想象力豐富。獵犬(如拉布拉多犬、公牛犬等)的主人則通常冷靜穩重,情緒控制能力強,頭腦清晰,具有處亂不驚的魄力。
專家認為,養狗的人相對更開放,更喜歡社會交際,喜歡與人合作。他們甚至認為養狗是性格內向的人的解藥。
而狗本身是一種帶有階級觀念的動物,如果主人過分討好它們,它們甚至會覺得自己凌駕于主人之上。在那種情況下,人甚至有被 “狗格化”的趨向。
這是人與狗在一萬年間發展的有趣的關系史,而平行于人類社會的 “汪星”正在成為越來越大的存在體,和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互動。
互補的伙伴
狗最早源自于豺,它們和上古的獵人一起追逐野馬,和人類逐步親近。隨著和狼等種類的雜交,以及和人類的關系親密,它們開始產生了變異。體型開始變小,毛色變得更純,性情也越發溫和。后一項變化,可以讓人放心地將它們放在柱式房屋甚至獨木舟中,與人同住。被馴化的狗由此誕生了。
在漫長的時空遷徙中,狗幾乎被帶到了所有能夠生存的大陸中,作為一種古老社會物種,狗的社會本能也在發生奇妙的變化。最顯著的是,盡管狗依舊保留著對首領的忠誠習慣,但其效忠的對象卻逐漸從同物種的狗轉移到了更為智慧的人類身上。
除了對首領的忠誠,狗在幼年時期對母親的依賴特性,也逐漸成為人與狗之間的情感紐帶。與野狗不同,許多被馴化的狗—特別是從豺馴化而來的狗—在成年后依舊會保持幼年的體貌特征,甚至性格也會如此。一只在幼年進入人類家庭的狗,會將撫養其長大的人類視作母親,與此同時產生的依賴感將伴隨其終生。這種奇妙的遺傳特性,幫助狗從眾多人類試圖馴化的動物中脫穎而出,成功取得了人類的信任,并最終結成了伙伴。
狗與人是一對可以產生互補的伙伴。與人類擁有可聚焦多點的視網膜不同,狗的視力十分糟糕,它可以看清輪廓,但不要指望它能夠分辨你衣服上不同的花紋顏色。作為彌補,上帝給了它們格外靈敏的嗅覺—這恰是人類在進化中逐漸喪失的。于是,當“好眼睛”與 “好鼻子”組合到一起時,他們逐漸變成了世界上效率最高的捕獵者。
兩個物種從生存開始彼此依賴,這是這個星球上不多見的景觀,直至今日,人們依舊可以看到這對組合發揮威力。
狗開始成為寵物,它接受人為改造,不合時宜的猛獸性在育種中被逐漸摒棄,更溫和的狗后代被人類撫養長大。狗逐漸習慣了脖子上的鎖鏈,并對人類的話語開始產生反應。動物心理學家薩里斯利曾做過一組實驗,他在家中不同的地方,呼喚自己擁有的三只德國牧羊犬中的一只回窩睡覺,每一次都是被點名的那只老實順從。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洛倫茨對此的解讀是:“和主人關系親密的機靈狗,對語言的識別能力甚至擴展到了整個句子。”
服從人類且聰明的狗,最終在人類進入王權時代后,逐漸從生產工具變成了有閑階級的寵物。腿短、身矮的威爾士柯基犬原是一種用來放牧的狗,但自12 世紀始,它開始進入英國王室,成為從理查一世到伊麗莎白二世的寵物。2003年,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一只柯基犬被女兒安妮公主的一只牛頭梗咬死,令女王傷心不已,她一度希望自己贊助的“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判處安妮公主的牛頭梗死刑。
更極端的寵物化改造發生在近百年間,販狗產業的發達,令育種者費盡心思將狗變成了另一種樣貌。松獅犬是其中一個例子。與同樣起源于西伯利亞的薩摩耶、哈士奇等犬種一樣,松獅犬原先的形態特征是狐貍臉、直后腿和大翻尾,這是它狼族血統的證明。早先的動物學家認為松獅犬是最接近狼的狗。
然而進入20世紀后,育種者似乎有意要區分開松獅與其他西伯利亞犬種的特征,他們將松獅犬養肥, 并將之改造得鼻臉短闊、長毛遮耳,兇猛的狼血統犬逐漸變成了玩具熊。到現在,松獅已完全看不出起源,人們提起這種狗,眼前浮現的更多是一副憨傻滑稽的樣貌。
“汪星”發展史
世界上最出名的狗是一只英國獵兔犬。這只叫做史努比、從 1960 年代開始直立行走的狗,是冷戰時代的美國漫畫偶像。它從第一視角構造美國人的生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愛史努比的美國人在幾十年中一直生活在“汪星”上。
“汪星”的居民有多少?據美國寵物用品協會2012年統計,擁有寵物狗的家庭為4630萬個,其中寵物狗的只數為7820萬。平均每4個美國人,與1只“汪星人”生活在一起。而在中國,“汪星人”的數字據說達到1.3億只,與中國人口的比例,接近1:10。這可能還沒有算上那些流浪的“汪星人”。
無論是美國的統計還是中國的數據,“汪星人”的數量都比早先提高了許多倍。人們越來越熱衷于悉心照料這些忠實可愛的伙伴。
如在法國,每年約有百萬只“汪星人”出生,有約4000名狗大夫專門為之診病,約3000家狗食廠為之提供能量,在巴黎城北還有一座著名的狗墓地,供埋葬狗骨—像對待同類親朋一樣,人們越發不將狗視作沒有道德觀念的動物,相反,人們將美好的情感與想象寄托在其身上,尤其在孤獨的時候。
最近數十年,狗為人類知識進步所做出的犧牲,也頗引人注目。較早的故事發生在1921年,一位加拿大的醫生,摘除了一條名為馬喬里的狗的胰腺,又將健康狗的胰島提取液體注入了馬喬里體內。令醫生振奮的是,馬喬里不僅沒有死,而且因缺乏胰腺而導致的糖尿病癥狀竟有所緩解—胰島素被發現了。
狗也是首先進入太空的地球生物。1957年,蘇聯人為莫斯科街頭的流浪狗萊卡付了一張單程去往太空的票。這只可憐的家伙在被送上太空5到7小時之間因壓力過大而死。一場狗的悲劇,卻令蘇聯人鼓舞,因為萊卡證明了動物可在微重力情況下存活。
到了 2005 年,人類又在狗身上取得了突破。先是韓國的科學家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條克隆狗,這被《時代》雜志稱為“2005年最令人吃驚的發明”。緊接著,《自然》雜志刊登了一組狗基因組序列, 一只名為“塔莎”的雌性拳師犬貢獻出了基因序列,它被認為是變異最少的犬類動物。研究最終的結果出乎人意料,在基因數量上,人與狗相差并沒有想象中的大。
在9500萬年前,人與狗曾是一家。(來源:星尚畫報 記者 趙家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