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聲音在召喚
2020年,對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意義。而對于運動員來說,2020更是非同凡響。“奧運年”,這三個字重若千鈞。“到東京去”,這一聲召喚,如洪鐘大呂,時時敲打著健兒的心。
1月18日,張帥在霍巴特國際賽先后亮相女單和女雙決賽賽場。雖然比賽結果并不如意,和兩個冠軍擦肩而過,但這似乎并未影響到她的心情。在頒獎典禮上,張帥始終笑意盈盈,無論是對對手的祝賀,還是給予女雙搭檔彭帥的贊美,都盡顯大將風度。
這還是那個曾經遭遇大滿貫14次“一輪游”的張帥嗎?球迷似乎已經習慣了她輸球后的淚水,她什么時候變得快樂起來的?
張帥自己給出了答案,“這么多年我的生活只有網球。家人和朋友都在勸我要快樂起來,告訴我不再需要用成績來證明自己。經歷了這個冬訓,我感覺到自己還能進步,對每一天的訓練都充滿期待。我的網球生涯才剛剛開始呢!”
這就是張帥的2020——重新出發,從變得快樂開始。30歲,并不老。
不老的還有彭帥。她比張帥還要大4歲,但無論輸球還是贏球,她的笑容永遠燦爛。“她可是曾經的雙打世界第一,能和她合作我非常開心。”張帥如此評價自己的搭檔。
支撐兩位帥氣姑娘的,當然不只是生活的歷練和達觀的心情,更有她們對于奧運會的憧憬。
“2020年是奧運年,還是希望能早一點和隊友磨合。”為此,2020伊始,張帥就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與斯托瑟拆對,搭檔彭帥,參加奧運會前的所有賽事,包括正在進行的澳網。“Sam(斯托瑟)當然希望我們能一直配下去,但是她還是充分理解了我的決定。”張帥如此解釋。要知道,她和斯托瑟可是澳網女雙的衛冕冠軍。
為了奧運會,張帥也真是夠拼的。
有人說,奧運會對職業選手沒有吸引力,但這似乎不能一概而論。對于絕大多數運動員來說,能夠代表國家征戰四年一次的奧運會,都是無上光榮的事情。
張帥、彭帥如此,在霍巴特國際賽女雙決賽和她們隔網相對的米爾扎同樣如此。在迪拜苦練幾個月、減掉26公斤體重之后,2017年因為懷孕生子而闊別賽場的米爾扎回來了。
激勵米爾扎復出的,是克里斯特爾斯、小威廉姆斯等媽媽球員的榜樣力量,更是東京奧運會的召喚。
“很高興能看到像塞蕾娜這樣的選手在生完孩子后還能進入大滿貫的決賽,吉姆更是可以在當了媽媽之后拿到大滿貫冠軍,這些都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事情。另外,如果一定要問是什么在支撐著我回來的話,那就是東京奧運會了。過去幾年,這個念頭一直在我的腦海里。如果能夠實現,那自然再好不過了,但就像我之前說的一樣,沒有什么事情是想想就能成的。”
對于競技體育來說,的確沒有什么是“想想就能成的”,尤其是對于印度的女性運動員來說。
就像2016年的電影《摔跤吧!爸爸》揭示的那樣,米爾扎的網球運動史,不只是一部個人和家庭的奮斗史,也是一部和偏見、歧視抗爭的歷史。
米爾扎已經贏得了足夠的尊重,然而,她仍不滿足。她想參加奧運會——不一定要贏得冠軍或獎牌,參加奧運會的經歷本身,就彌足珍貴。
正像她自己說的,“體育比賽教會了我們如何對待勝負,也告訴了我們如何重新振作。”“對我們來說,體育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們永遠相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對于視體育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人,四年一次的奧運會豈容錯過?
米爾扎是這樣的人,吳靜鈺、劉虹一定也是這樣的人。她們都在產后選擇復出,不是因為太閑了,而是源于內心對于體育的熱愛,對于奧運夢想的向往。
東京不遠,奧運很近,2020,愿所有的健兒圓夢奧運,心想事成。
劉穎余
劉穎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