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引來金融活水 盤活集體經濟
從浙江省泰順縣出發,乘車60多公里,繞過幾道彎,爬坡而上,記者來到泰順縣的“東大門”——月湖村。這里距G15沈海高速分水關互通口3公里,交通便利。但該村2018年集體經濟收入僅有2萬元,全村低收入農戶40戶,占總戶數的3.2%,無勞動能力低收入農戶有23戶。
交通區位優勢明顯,但為啥沒發展起來?駐村扶貧干部王存佑道出了根源:“月湖村不僅低收入農戶占比較高,而且村集體經濟薄弱。”
原始積累底子薄,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收入來源主要依靠財政補助。這難以有效發揮村集體經濟帶動貧困戶增收作用。扶貧如何實現由“輸血”變“造血”,這一直是扶貧干部面臨的難題。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著工業園區就要利用好這一資源。月湖村與水尾村附近有個泰順縣彭月工業園區。兩村共同申報聯合建設標準廠房項目。他們這樣算了筆賬:該項目建成后,廠房用以出租,月湖村每年可增加收入30萬元左右,其中30%用以壯大村集體經濟,70%用以扶持低收入農戶。
標準廠房項目總投資850萬元,其中財政專項補助400萬元,其余部分要由兩村委自籌,各占50%。雖然項目建成后的好處顯而易見,但200多萬元的貸款,對“一窮二白”的月湖村來說是個大難題。
“自2019年年初以來,在做好征地工作基礎上,我們積極聯系相關部門做好項目立項、預算編制、工程招投標等項目建設前期工作。”王存佑說,通過協調泰順縣農商行,降低兩村聯合建設標準廠房項目貸款利率,才使項目得以順利實施。
王存佑將這種做法總結為“政府+租賃聯營+村集體經濟+低收入農戶”,助力扶持低收入農戶和壯大村集體經濟。目前兩村聯合建設的標準化廠房主體工程已經完成。
“別小瞧這30萬元,還完銀行貸款利息,村里能凈賺25萬元左右,預計今年3月份將有第一筆收入。以前村里沒有想過貸款,怕欠債。現在有了項目支撐,村集體有收入就更有底氣。”村黨支部書記謝祥時很開心,對于一個原來沒有村集體經濟的“空殼村”來說,實在非常可貴。
“提高貧困戶收入,既要強化部門和區域聯動做‘加法’,也要發展惠農金融、減輕借貸負擔做‘減法’。”謝祥時告訴記者,今年他打算申報建起“光伏小康工程”,加快實現光伏效益輻射低收入農戶群體,讓農戶每年穩定增收,享受“陽光收益”。下一步,月湖村將圍繞茶葉和黃梔子做經濟文章,還將申報泰順縣“最美鄉愁村”,發展生態旅游,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