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牛生母牛,三年五個頭兒。”1月19日,記者一走進本溪滿族自治縣草河口鎮茳草村村民盧勝忱家的牛舍,他就用啞語向記者“說起”他家的牛:這兩頭母牛馬上就要生小牛了,里面右側的小母牛是這只母牛去年下的,里面左側的小母牛是那只母牛去年下的……
盧勝忱今年71歲,從小就患有三級聾啞疾病,是村里窮得出了名的五保戶,一年五保金等補貼收入不到3000元。10年前,父母相繼過世后,他搬到弟弟盧勝富家生活。近幾年,隨著省里一系列補貼政策的出臺,盧勝忱的收入日漸增長。2019年,他的五保金、養老金、耕地補貼等收入已經達上萬元。
在補貼政策帶給盧勝忱實惠之外,2017年,兄弟倆購買了4頭母牛開始飼養。
說起養牛,盧勝富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他們養了8頭牛,按“母牛生母牛,三年五個頭兒”的規律計算,2021年,他家能存欄13頭牛,2022年存欄就可以達24頭。按照現在的市場行情,750公斤的成牛售價可以達2萬元以上。“到時候,我們家的牛就價值50萬元了。咱家的‘牛’日子在后頭呢!”盧勝富滿懷期待地說。
“貧困帽子摘了,攻堅精神不能放松。我們要繼續帶著群眾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駐村“第一書記”張君輝告訴記者。
在采訪間隙,一只在外覓食的小牛犢跑進牛舍,用頭輕輕碰撞盧勝忱。盧勝富興奮地說:“這樣一頭不到一年的小牛,現在就可以賣到上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