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一張紅紙,方寸之地,精彩紛呈。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古裝美人……都被一雙巧手注入了飛揚的神韻。這位與剪紙相伴七十余載的老人叫徐增南,今年83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技藝傳承人。
早在十幾歲時,徐增南便與剪紙結緣。“我的母親心靈手巧,做得一手好針線,她還會用紙剪出漂亮的鞋面做裝飾,每到農歷新年,她還會剪些喜慶的窗花貼起來。”徐增南說,“我當時就覺得很神奇,一把剪刀、一張紙,就能剪出各式各樣精巧的圖案。于是,母親在剪紙時,我便默默地在一旁觀看、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僅憑著眼看、腦動,十幾歲的徐增南就能剪出鳳蝶戲舞,在大人們嘖嘖稱奇的贊嘆聲中,她對剪紙的興趣愈發濃厚。后因工作和生活忙碌,剪紙技藝很長時間沒有得到提升,直到1995年退休后,徐增南進入老年大學學習書畫藝術,夯實了藝術功底,又有了空閑時間,她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剪紙藝術上來,迎來了從藝的第二個春天。
“剪紙需要耐心和悟性,要多觀察慢慢揣摩,還要經常動手,這樣才能找到感覺。”為了提高技藝,徐增南不僅利用所有的空余時間練習剪紙,還多次到新華書店購買相關書籍,從書里學習剪紙藝術創作技巧。平日里,從網上看到新穎的圖樣,她也會仔細琢磨,嘗試著剪出來。徐增南的剪紙作品注重裝飾性,內容涉及動物、人物、民俗風情、十二生肖等系列,其中她最滿意也最擅長的就是剪人物。
“剪人物要沉得下心,要抓住人物最富有情感的動作狀態,比如古人衣袂翩躚的線條,纖細如發,剪的時候要格外注意。”除此之外,徐增南還根據時代特點,創作了許多帶有淮安濃厚地方特色,表現風俗傳統或風景的作品。她說:“好的作品不僅要求技法嫻熟、造型等各方面要有特色,而且也需要有其深刻內涵,并能傳達出某種精神情韻。”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剪紙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徐增南也受邀走進學校、社區、展會等,為更多人普及剪紙技藝和文化。她靠著一把剪刀,不僅剪出了底蘊深厚的文化內涵,還剪出了不可撼動的文化自信。徐增南說:“剪紙藝術是民間藝術,是春節最紅火的點綴,希望通過我的實際行動,讓剪紙藝術得到傳承和弘揚,讓傳統非遺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也讓越來越多的市民加入‘非遺傳承人’的隊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