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小朋友們來到李老師的課堂,接下來我們要跟隨雪球進行我們的數學探險之旅。”作業幫直播課小學數學李老師以這樣的開場,將小學員們“帶入”了在線直播課堂。
雪球是以北極熊為原型的IP形象,是學生們學習的伙伴,更是一個跟蹤記錄所有學習數據的AI伴學系統。當前,雪球貫穿了作業幫直播課的整個小學產品線。
小學階段是入口,作業幫非常看重。作業幫聯合創始人陳恭明認為:“小學階段就像金字塔的底端,是我們全力以赴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大班課品牌都在發力小學階段。
當前,作業幫直播課在小學階段取得階段性成果。作業幫CEO侯建彬在一封內部信中透露,截至2019年10月20日,作業幫直播課秋季學期的在讀人次規模超過97萬(正價,已去除退費),實現400%+年同比增長;其中,小學、初中、高中的增速分別為1000%、220%和260%。
伴隨著班課業務的增長,作業幫直播課產品越來越分層,小學、初中、高中分別有不同的產品體系,而作業幫直播課則試圖通過雪球讓小學階段的課程更注重趣味性和吸引力。
白色的是雪球“知識就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2018年10月,作業幫的辦公室里,聚集了直播課產品團隊,他們神情嚴肅地討論著問題。
“學生是否需要一款伴學產品?”
“它應該在什么時候出現?”
“做成什么形象孩子們喜歡?”
……
經過一番論證,團隊確定要做一款小學階段的AI伴學產品——希望它在學生學習的每個環節都出現,就像同學一樣。
陳恭明解釋:“每一個階段的邏輯都不同,因為小學階段的孩子專注度不夠,需要寓教于樂,但需要把握好尺度,它本質是學習產品。”
對于這款伴學產品,團隊非常慎重,僅IP形象都是通過畫了多版樣稿后才確定下來的,不能太浮夸,又不能太呆板。雪球產品負責人曹越回憶,最初畫了好幾稿,北極熊、獨角獸、小馬都有嘗試……
經過比對與調研,大家最終選擇了北極熊,起名“雪球”。談及原因,曹越說:“選擇北極熊的形象是因為萌萌噠,很可愛,是我們心中孩子學習伙伴的樣子,起名雪球是我們希望孩子們在作業幫直播課學習到的知識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一個月后,作業幫直播課的小學階段正式上線了雪球產品,它與教學內容綁定,像是一款故事化的產品。比如要上1-6年級的數學課程,打開APP,就像闖關的任務一樣,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個待解鎖的北極熊,第一個需要解鎖的是摸底測試,接下來是開課典禮,然后才是第一講,第二講,第三講……
在每一講的直播課中會有趣味練習、直播課、課堂報告三個模塊,趣味練習是預習環節,采用的是錄制好的視頻,講解本課的課堂知識點;課堂報告是在聽滿30分鐘后“雪球”給出相關學習報告。
雪球和激勵機制也是掛鉤的,答對了,雪球會彈出來 “特別棒”,答錯了它會說“別灰心繼續努力”,各種表揚、激勵、正確錯誤的反饋都和雪球相關。
完成學習任務,系統會分發小魚,學生用小魚喂養雪球,然后雪球可以升級。
練習環節和直播課頁面嵌入有彩色的背景圖,雪球很自然地融入其中。比如在直播課中,主講老師講到重要的知識點,雪球就出來拿著小棍子敲黑板,到課程結束時,主講老師還會總結一份思維導圖。
在整個上課過程中,小學員會覺得課堂很有趣,但在課堂做練習題時雪球的存在感會主動變弱,讓小學員們專注在學習本身。
作業幫直播課業務產品負責人吳雪竹解釋:“我們比較克制,做了很多減法,因為對于一個孩子來講非學習環節不應該過多消耗他的時間,所以在趣味和游戲性上我們做了非常多的控制,保證在適度的前提下激勵孩子學習。”
當前,雪球在課堂中出現的次數并不多,總共約20%的時間能看到雪球的形象。雪球IP形象還從線上延展至線下,包括教輔禮盒、教材、教具以及班主任老師發的各種圖片都有雪球貫穿其中。
一年來,雪球已經扎根在小學員們的心里,經常有家長在輔導老師運營的微信社群中表達孩子對雪球的喜愛,也時常能看到小學員曬的上課筆記上有手繪的雪球,有的甚至比原本形象還要可愛。
為滿足小學員們的要求,作業幫還做了雪球的周邊產品,如抱枕、手辦等。
2019年春節過后,作業幫做了一個全勤獎的活動,用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就會獲得一個雪球的實物——雪球抱枕。這激發了小學員們的學習熱情,堅持學習完課程,在最終得到抱枕后開心地合影留念。
打開屏幕另一端的“黑匣子”
除了將雪球融入課堂之外,在小學階段,作業幫直播課的互動形式變得“更重”了。
在大班課上,老師跟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太能顧及到所有人,通過評論區互動比較弱,一刷屏就眼花繚亂。
2019年以來,一些在線教育品牌開始嘗試將大班模式做成小班體驗,即后臺可能有上萬的學生在聽課,但是學生感知到的是一個只有20幾個人的班級,每個班回答問題時會設置一些PK環節,同時增加一些音頻、視頻等的重互動方式,讓學員覺得老師能聽到他,能看到他。
這些方式都有助于拉近了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沿著這種思路,作業幫直播課在2019年的產品升級中做了更大的改變,這在2020寒假長期課中將得以應用。例如小學在線英語課堂,孩子們在家就像在教室一樣,讓6人在同一個直播課上,學生老師彼此看得見。
比如主講老師說:“聽懂的同學請舉手。”聽懂了的學員不用再打字或者打符號,直接舉手示意即可,主講老師能從屏幕上看到。
主講老師一端會有兩個顯示屏,一個屏幕顯示得是直播后臺,另一個屏幕顯示得是學生的視頻頭像,學生的一舉一動均在老師的眼皮底下。
而且,輔導老師也能看到學生上課的狀態。
有家長反饋:“以前孩子一邊吃零食一邊聽課,現在有了鏡頭,孩子不好意思吃了,只能專心聽課。”
此前,有多位在線大班課主講老師告訴多知網:“大班課看起來很火,但是不知道孩子具體效果如何,尤其痛苦的是不知道屏幕的另一端學生有沒有專心聽講。”
在線大班課屏幕另一端成了“黑匣子”,學生有可能一邊吃飯一邊聽課,也有可能是躺在沙發上看直播課的,老師無法監督到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
而今,作業幫直播課正嘗試用技術解決這一難題。
學生老師互相看得見之后,一方面,學生會感受到老師能關注到自己,另一方面,在線學習這個事情變得更加嚴肅了,有了上課的儀式感。
輔導老師督學數據化、科學化
以雪球為代表的小學產品只是作業幫產品體系升級的一個縮影。
從2018年開始,作業幫直播課就已經開始對小學、初中、高中進行了不同的產品規劃。隨著2019年進行的產品升級,不同階段的不同導向趨勢愈發明顯——小學產品會更有趣,初中產品會更引發學生的思考,高中產品會更有效率。
初中階段學科增多,像物理、化學這種科目在實操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因此,作業幫把不同的年級學科引入偏學科類的工具,比如寒假長期班首次上線iLab實驗室,學生可以在課上用手機實時操作,動手了解實驗原理。
iLab引入了第三方虛擬實驗室,并結合課程內容做了調整。
在高中階段,時間變得爭分奪秒,作業幫在課程體系上則著重放在有效性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比如講立體幾何,會拆解成細分的知識點,并且引入工具系統,幾何圖可以拖動線條,可以變換形狀,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
針對產品越來越分層,陳恭明提到:“一方面,本身每一個階段的用戶需求不同,另一方面,隨著用戶的增多,需求越來越細分。”
升級背后是產品和技術能力的整合,陳恭明透露:“作業幫搭建了類似中臺的技術體系,促使團隊快速創新。比如最初每一個產品線都有自己的訂單體系,但整合后收攏到一條線,現在再做新產品,不必再重新走每一個環節,直接拿已有體系的模型就可以。”
此外,隨著產品迭代,運營和服務也在調整。
作業幫直播課對管理輔導老師有一套成體系的制度,并建立了輔導老師專用的工作系統,讓輔導老師形成一套SOP(標準化程序)動作,跟課程系統打通,輔導系統里面的任務列表會給到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告訴輔導老師應該做什么事情,提高輔導老師的工作效率。
2019年下半年,輔導老師的工作系統又有了新功能。
此前,輔導老師在大班課中的跟班狀態不明顯,在主講老師上課過程中,輔導老師如果在討論區發言有時候就會被刷屏漏掉,無法在討論區針對某個學生單獨對話,只能轉移到微信社群。
而今,作業幫直播課的輔導老師系統可以直接在后臺對話。比如在看到某個學生不專注,輔導老師可以直接小窗學生進行提醒。
而且系統還會智能篩選,沒有認真聽課的小朋友會推送到最前面,輔導老師會重點關注。
陳恭明提到:“作業幫直播課會結合學生上課的行為數據,給輔導老師一些自動或者半自動的內容,讓輔導老師從后臺快速了解到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從而能跟家長產生有效且高質量的溝通。”
輔導老師是進行轉化的關鍵角色,當前,各大班課品牌都在比拼輔導老師的服務能力。隨著輔導老師數量的遞增,如何提高人效也是重要課題。而作業幫正嘗試通過技術手段讓輔導老師的工作過程數據化、科學化,提升工作效率。
一切才剛剛開始,作業幫直播課的產品創新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