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雪豹 我學者領銜國際研究是個新開始
日前,北京大學動物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后李娟聯合國內外雪豹研究和保護機構,在國際保護科學期刊《生物保護》上發表英文論文,提出針對性保護策略,這也是中國雪豹研究工作者第一次領銜對全球雪豹保護策略提出科學建議。
素有“雪山之王”之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廣泛分布于中亞的12個國家,主要在青藏高原和中亞山地活動,跨境保護困難重重。
值得注意的是,縱使擁有最龐大數量的雪豹,但自上世紀70年代至今,由于種種內外原因,在全球雪豹保護中,中國只是以“參與方”身份出現,而此次對于雪豹的研究,卻是以“領銜者”身份出現。“參與”到“領銜”之間的二字之變,蘊藏和傳遞出哪些信息量?動力意味著責任,面對野生動物研究和保護現狀,中國肩上的“擔子”無疑更重更沉,這對于中國主導跨境研究和保護雪豹的當前和未來形勢而言“喜憂參半”。
憂在,研究和保護的努力并不僅只是為了保護雪豹,而是如何惠及整個生態系統。保護野生動物人人有責,如何以法之名實施有效保護,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套必答題。此外,我國民間機構于2018年聯合發布的《中國雪豹調查與保護現狀》報告稱,在所有雪豹分布國中,雪豹的基礎數據普遍缺乏,導致難以制定詳實的保護目標和保護計劃。高原環境的野生動物密度很低,二十多年前,人們估算出一只雪豹的生活范圍為58平方公里,但當更精確的GPS項圈被運用后,這一數字攀升到了1590平方公里以上,遼闊的地域覆蓋了許多山地和冰川。雪豹晨昏出沒的警覺習性也給研究保護帶來了難度。
喜在,全球對于野生動物的跨境研究保護已成主流,這種微妙的身份之變,直接意味著中國雪豹研究的科研能力在提高,中國所培養的雪豹研究者可以越來越多地在國際議題上發聲。中國對于雪豹研究和保護重視的加強,亦為中國研究和保護者發聲提供了支持。并且,全球三分之二的雪豹棲息地和種群分布于中國,由于中國在雪豹這一重要物種保護上的重要地位,全球也希望并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行動”。
雖喜憂參半,但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崇尚生態保護的時代已經到來。維護整個生態系統健康,保護各區域的雪豹家園勢在必行,我國正在積極吸納新生保護力量,加快推進與相鄰雪豹分布國的交流與合作。總之,未來的我們,一定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