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計劃”取代高校自主招生
教育部遴選36所高校開展試點,突出基礎學科支撐引領作用,高考成績作為重要依據
1月15日,教育部公布《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簡稱“強基計劃”),明確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以“強基計劃”取代。
強基計劃遴選了36所高校開展試點,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3月份高校將發布招生簡章。錄取上,計劃將改變此前自主招生以學生申請材料為依據和“降分錄取”的做法,而是將考生高考成績作為重要依據,將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折合成綜合成績,由高到低順序錄取。其中,高考成績的占比不得低于85%。
3月底前發布“強基計劃”招生簡章
“強基計劃”主要選拔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由有關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
計劃顯示,起步階段,“強基計劃”遴選部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開展試點。相關高校可向教育部申請并提交相關專業的招生和人才培養一體化方案,教育部將組織專家研究確定“強基計劃”招生高校、專業及規模。
招生程序上,3月底前,試點高校發布年度“強基計劃”招生簡章。4月,考生網報;6月,所有考生參加統一高考,高校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按一定比例確定參加學校考核的名單;7月4日前,高校組織考核;7月5日前,公示考生綜合成績,由高到低進行錄取。
計劃指出,對于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有關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辦法,并提前向社會公布,考生須參加統一高考。
今年起原有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2003年,教育部開始啟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工作。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負責人稱,自主招生改革工作開展以來,錄取學生入校后在學業成績、科技創新、學術論文、升學深造等方面總體表現突出。
“但近年來,自主招生也面臨一些新挑戰和新問題。”該負責人指出,問題包括招生學科過于寬泛、重點不集中、招生與培養銜接不夠、個別高校考核評價不夠科學規范、個別考生提供不真實的學科特長材料等,必須加以解決。
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強基計劃”將以高考成績作為入圍依據,探索在招生中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評價,引導中學重視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解讀1
促進人才選拔的公平性
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高校自主招生中存在申請材料造假、高校提前“掐尖”等問題,這次強基計劃針對這些問題進一步嚴格規范招生程序,明確高校考核要安排在國家教育考試標準化考點進行等,體現了促進人才選拔的公平性。
同時,強基計劃取消了競賽證書、論文、專利等作為入圍高校考核條件,并將以往自主招生的“降分錄取”改為“基于統一高考的多維度考核評價”,按綜合成績重新排序、擇優錄取,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績發布后,增強選才的科學性。
“科學性與公平性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價值取向,也是一對難以平衡的矛盾。自主招生政策實施16年來,也一直在探索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鐘秉林表示。
解讀2
有助于高校個性化選拔
根據強基計劃,對于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有關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辦法,并提前向社會公布。但此類考生亦需參加統一高考,高考成績原則上不得低于各省(區、市)本科一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合并錄取批次省份應單獨劃定相應分數線)。
據悉,相關高校可向教育部申請并提交相關專業的招生和人才培養一體化方案。教育部將組織專家綜合考慮高校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質量、科研項目及平臺建設情況、招生和人才培養方案等因素,研究確定強基計劃招生高校、專業及規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院士認為,創新人才選拔和培養機制的改革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時。強基計劃的實施,一方面更好地保證了人才選拔的公平正義,有助于高校個性化選拔優秀人才,同時又能針對性地確保國家戰略領域的后備人才儲備。
解讀3
強調基礎學科人才培養
當前,不少學生選擇專業時盲目追求一些看上去前景好收效快的熱門專業,科研領域也缺乏重大原創性科研成果,這些問題受到越來越多詬病。
而強基計劃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安排招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數學學院教授李大潛認為,“強基計劃”立足國家戰略,重點支持基礎學科、核心技術領域相關學科,同時又加強招生與培養的銜接,能夠為國家基礎學科的長期發展、關鍵研究領域的重點突破提供堅實的人才梯隊。
在清華大學招辦主任余瀟瀟看來,強基計劃首次在人才選拔的政策設計中明確提出重點在基礎學科安排招生專業,“真正選拔出一批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青年學生進行專門培養,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領域人才需求。”
新京報記者 馮琪 方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