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加碼中國資管市場,高盛、工銀理財緣分幾許 來源:第一財經
近期,有消息稱,高盛資管(GSAM)正尋求與中國工商銀行(下稱“工行”)的理財子公司工銀理財成立新的合資公司,這一模式被各界稱為“孫公司”。尋求這一機會的還有其它全球大型資管機構。
對此,高盛方面發言人對記者表示不予置評。不過第一財經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目前該事宜仍處于初期階段,全球各大資管機構都在觀望如何與中國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展開合作,理財子公司的渠道優勢和中國正在擴容的財富管理規模是外資最為關注的。
其實,高盛和工行的淵源頗深。2006年高盛便開始持股工行,直至2013年5月第六次減持后,高盛不再持股工行。
2019年7月,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推出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其中一條就是允許境外資產管理機構與中資銀行或保險公司的子公司合資設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財公司。同年12月20日,第一家“孫公司”誕生——銀保監會批準東方匯理資產管理公司(下稱“東方匯理”)和中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銀理財”)在上海合資籌建首家外方控股的資管公司。其中,東方匯理出資占比55%,中銀理財占比45%。
國際投行加碼中國市場
乘著金融開放的東風,高盛正加速布局中國境內市場。有消息稱,高盛集團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將其在這里的員工人數增加一倍,至600人。
高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蘇德巍(David Solomon)在2019年4月時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就提及,如果時機合適,不排斥增資控股(合資券商)。他也提及,高盛已經在中國布局已久,未來仍將致力于滿足客戶的需求。
就高盛而言,除了投行業務,其對中國的資管市場也觀察已久。如今,中國金融市場和監管制度日趨成熟,資管新規更明確了將打破剛兌、加速幾十萬億規模的理財的凈值化轉型,動輒10%的信托產品或5-6%的銀行理財產品不復存在,這也使得中國的無風險收益率下降,此時中國百姓將產生更多資管需求,外資在這一時點入局不失為良機。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曲向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資管業務對于銀行具有重大戰略價值。放眼國際領先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股本回報率(ROE)普遍在20%以上,遠高于銀行業平均水平,同時其管理費模式帶來了穩定的收入,并能護航銀行穿越經濟周期。
對中國的理財子公司而言,人才培養、核心競爭力提升、投研能力加強都是必須逾越的坎。“以國際領先的銀行系資管公司為例,其資管業務的成本收入比一般都超過70%,主要投入集中在投研團隊和科技建設。但是,國內銀行對資管部門的投入普遍不足,對比國內目前管理資產規模超過2000億元的基金公司,員工基本都在400人以上,此前中國多數銀行資管部只有幾十人。”他稱。
眾“孫公司”漸出水面
目前,多家外資資管(包括洋私募)在和各家銀行理財子洽談產品合作,也有多家外資機構覬覦理財子公司的股份,但由于直接入股資本金高昂,且可能面臨管理理念差異等挑戰,因此重新成立外資控股的“孫公司”則成了另一種選項。
2019年12月,銀保監會批準東方匯理和中銀理財在上海合資籌建首家外方控股的資管公司。對此,2019年12月23日,東方匯理獨家回復第一財經記者稱,之所以選擇中銀理財,主要因為“合資公司將受益于中銀理財和中國銀行在財富管理市場的經驗,以及其巨大的客戶基礎和品牌優勢。”
“過去東方匯理通過一系列與大型機構合作的經驗,建立了較強的合作文化,東方匯理擁有多元化的產品和工具,也會將這些技能和操作經驗用于開拓中國財富管理市場。我們的強項與中銀理財的發展策略十分契合。”東方匯理表示,“除了持股關系,中銀理財和中國銀行都會更多參與到公司治理中來,例如通過委派人員、強化運營合力效應,并在產品設計和分銷策略上保持溝通。”
此外,貝萊德、淡馬錫將與中國建設銀行組建資管合資公司的消息也備受關注,該公司據悉旨在為當地的中國投資者開發和分銷產品。對此,第一財經記者分別向貝萊德和淡馬錫方面求證,雙方表示目前對具體事宜暫不予置評。但記者從雙方的相關知情人士方面獲悉,該項合作的推進已經開始,但具體的業務推進模式、產品形式仍有待推敲。
除了合資,外資也在布局產品合作。例如,2019年12月3日,招商銀行與摩根資管在深圳公布了達成戰略伙伴關系事宜。摩根資管成為招銀理財的產品提供商,以其境內外解決方案為招行方的投資能力提供補充。據悉,雙方將在產品研發、投資者教育及捕捉行業新興機遇等方面開展合作,招行和摩根資管還將探索金融科技上的合作。“該合作與入股理財子公司無關。”摩根資管方面對記者稱,這一戰略合作比產品分銷更為全面,還包括知識的共享和技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