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8日 15:12:57
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隆蓮法師俗姓游,名永康,字德純,別號文殊戒子,晚年自號清時散人。清宣統元年農歷3月13日(公歷1909年5月2日)生子四川省樂山縣(今樂山市)上土橋街桂華寺(后為樂山縣女子中學)對面的游氏世宅。父親游國輔,母親易惠椿。法師三歲吟詩識字,1921年入樂山縣立女子小學讀書半年。1941年農歷6月17日在成都愛道堂出家,同年臘月受具足戒。2006年11月9日在成都愛道堂安祥示寂,享年98歲,僧臘66年,戒臘66夏。
法師一生譯著頗豐,著述有《攝大乘論疏略述》《唯識三十頌》講記、 《現觀莊嚴論》講記、 《人中論》講記、 《修菩提心七義論》講記、 《三歸依觀初修略法》《太平寺安居講錄》《上師無上供養觀行法》講記、 《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愿文》講記、《造像量度經匯釋》《無上大寶恩師贊頌祈求加持文》《能海法師宏法業績述略》《佛教的優良傳統和發展》《佛教道德觀》等;譯著有《比丘尼二部僧戒羯磨》 (漢譯英)、 《空行母儀軌》(藏譯漢)、 《人菩薩行論廣釋》(藏譯漢)、 《綠度母四曼茶儀軌》(藏譯漢)、 《毗盧儀軌手印》(藏譯漢)。
詩書方面有《隆蓮詩詞選》《翰墨佛心》行世。其詩詞, “上規杜陵,詩律謹嚴,爐錘功深,不僅清詞警句,層見疊出,而修持之嚴,愛國之殷,利生之忱,亦充溢楮墨間。” (趙樸初《隆蓮詩詞選序》)法師現存千余首古體詩中,有相當篇幅體現其憂國憂民和愛國愛教的深情厚誼。
法師出生在一個“經史之家”,祖父、伯祖、叔祖均系光緒年間秀才。法師的外祖父易曙輝,乃光緒年間副貢,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居士,當過樂山縣佛教會會長。外祖母吳順媛,母親易惠椿,均系信教徒。法師出生后僅數月,即隨母生活在外祖父家,朝夕陪伴外祖母念誦《高王觀音經》,人皆謂之有夙慧。由于外祖父傾向民主革命,被推選為樂山縣保路同志會會長,遭到清廷的通緝。易曙輝不得不挈母將雛,闔家避難于鄉下。法師說“我一歲時就開始逃難,是個逃難專家”。
法師的父親游輔國,為四川通省師范學堂(今四川大學的前身)高材生,曾參加辛亥革命,先后擔任四川省教育廳督學及古藺、名山、靖化(今大金縣)等縣縣長,由于受老師熊沅生深通佛學的影響,最后成了一名佛教徒。熊沅生先生后來來到樂山,常住烏尤寺,卒葬于烏尤后山。法師常隨父謁見這位前清舉人,心儀不己。法師的學業主要靠父親教授點撥和自學,他為法師設計了一條文職生涯之路,讓女兒前后三次執鞭任教,二次參加“高考”。
1921年外祖父去世,法師整理其遺籍,見到張師誠(1762-1830)所編《徑中徑又徑》四卷,遂茹素奉佛。大勇法師(1893-1929)去西藏求法,途經樂山,法師遙望于后,十分羨慕其黃色袈裟,自誓也要著此服。
法師自小生長在一個世代書香、家世信佛、開放自由的民主環境里,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較早地接觸到各種社會信息,眼界自然開闊。隨著年齡增長,學問進步,通文懂史,知書達理,遂有了自己的意愿和志向。佛家樸素的悲天憫人情感,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良知,構成法師憂國憂民的思想。法師向往佛教,關心國事,既身處現實,又追求超脫,當矛盾沖擊她必須在兩者之間作出選擇時,她更傾向于學佛。
1931年到1941年間,法師只要在成都,就會去少城公園內的佛學社聽能海上師(1886-1967)、王恩洋居士(1897-1964年)、劉洙源居士(1872-1950)、白云禪師、法尊法師(1902-1980)等人講經,跟隨悅西、東本格西和法尊法師學習藏文,從未間斷。人們習慣稱法師為游小姐。那時聽講內容主要是佛法大乘中觀、唯識系統的論典,要求學者發“為利樂有情故愿大覺成”菩提心,重視慈悲心培養和六度四攝的實踐。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學佛并沒有消彌隆蓮法師的憂患意識,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得以延續。這種意識,如果說出家之前是一種天性、良知、責任的話,那么出家之后經過磨礪后逐漸成熟,到晚年得到了升華,成為自然自覺、融合渾厚的愛國愛教思想。
談起年輕時的抱負,隆蓮法師說:“見解歸見解,那都是紙上談兵。真要去實踐去做,都是很不容易的。我年輕時只是個書生” (《隆蓮法師傳》P293)。
六十六年的風煙云雨消逝了,隆蓮法師這位當年的新聞人物,以其博學多才,顯密圓融,解行相應,培育僧材等成就著稱于世,被譽為“當代第一比丘尼” (趙樸初《隆蓮法師傳序》), “中華第一比丘尼”(惟賢法師《悼念隆蓮法師》), “神州第一尼” (凈慧法師《挽隆蓮上人》), “學貫東西第一尼” (同上)。
法師是一位傳奇而沒有神話色彩、毋須仰視卻值得記憶懷念的佛門愛國文化老人。“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讓我們記住這位名副其實的一代大師是怎樣成就的,謹以拙文,聊表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