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神童?10歲小學生屢在核心期刊發文!央媒曝光,“厲害”的老爸被查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近期,一篇發表于核心期刊《冰川凍土》吹捧“導師崇高感”和“師娘優美感”的另類論文,引發輿論熱議。爭議尚未平息,又有一本核心期刊火了。
日前有學者發現,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原黨委書記王松奇長期在其擔任主編的《銀行家》雜志開設“父子集”專欄,刊發自己的書法和兒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數十篇。
消息很快登上熱搜據新華每日電訊消息,15日下午,《銀行家》雜志主管單位山西省社科院的機關紀委書記孫勇表示,山西省社科院在發現這一情況后,院領導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向省委宣傳部等相關部門報告。院里隨后召開緊急會議,一把手親自安排部署落實,采取相應措施,并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
孫勇說,由一位副院長具體對《銀行家》雜志社進行情況調查,對《銀行家》雜志社進行全面整頓,規范制度,完善機制。同時,對《銀行家》雜志社主編王松奇進行相應處理,目前正在依據相關規定進行。
孫勇說,感謝媒體的監督,將對媒體和社會進行實事求是的回應。將會對外發布相關情況,尤其是有了結果將第一時間發布。
據了解,在2007年第一期的《銀行家》雜志的《王松奇按語》上稱,”從2006年11期開始,《銀行家》的文化休閑欄目陸續刊登了王青石的若干篇散文和詩歌,這些作品文筆清純生動,風格華麗雋永,像是一股清新的風吹進了《文化休閑》欄目。”
王松奇還寫道:“王青石是誰?全國銀行界的《銀行家》讀者們不知道,當然我們編輯部的同志都知道——他是我兒子,今年(2007年)只有10歲,還在讀小學五年級。在給《銀行家》寫稿子之前,他已經寫了150多篇作品,其中已有11篇在《中國少年報》、《中國少年兒童》雜志和《中國少年英語報》上發表。
公開信息顯示,《銀行家》是山西省社科院主管、被列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文核心期刊目錄的一本專業刊物。該期刊宣稱“以推動中國金融業改革與發展為己任,密切關注中國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的進程”,志在成為“聚焦業內發展的鏡頭,了解國外動態的窗口,反映中國國情的陣地,總結政策得失的平臺,記錄精彩人生的檔案”。
既然是金融行業重要的專業核心期刊,為何大量刊登與期刊定位無關的稿件?
據紅星新聞報道,實際上,早前,王青石作品在《銀行家》刊登后,便有讀者投稿反饋,《銀行家》這樣專業性極強的刊物中,翻到了類似兒童讀物的“春天像個小姑娘”這樣稚氣十足的文字,因此對該雜志的定位與選稿標準提出質疑。
對此,王松奇在《王松奇按語》中回應稱,“文化休閑”欄目是一個應當讓讀者感到輕松愉悅的欄目,他親自擔當“文化休閑”欄目主持人,只要是好文章,不管作者是誰,都可以投來發表。
王松奇曾在文章中自問:“在自己主編的雜志上發表自己兒子的作品算不算是‘以權謀私’?”
但他經過思考后表示,“我兒子王青石的才氣遠在我之上,他的文章和詩歌是我們這些已略有文名的教授在當年寫不出來,現在更寫不出來。我連續三期甘冒風險刊登我兒子王青石的文章,實際上就是要顯露一種所謂‘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處世姿態和不拘俗套,文章至上的辦刊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不止《銀行家》刊物本身對主編王松奇兒子王青石的文章大力推薦,“銀行家雜志”官微也對王青石的作品青睞有加。
“銀行家雜志”官微下拉菜單中有一欄“王石頭”點開即為“王青石“個人自媒體公眾號。在“銀行家雜志”官微運營的微店“銀行家閱讀廳”中,除了售賣《銀行家》雜志外,店長推薦欄放置了兩本署名王青石的著作,一本為文學散文集,一本為翻譯作品。“銀行家雜志”官微也曾于2016年推送文章《好書推薦——王青石: 我在羅切斯特揍了一個雪人 》,目前內容頁已被刪除。
圖片來源:“銀行家雜志”官微文章搜索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注意到,王松奇在資本市場上也頗有“盛名”,其曾擔任民生銀行等上市銀行的獨立董事。值得一提的是,王松奇的年薪一度過百萬,是A股薪酬最高的獨立董事之一。
除此之外,王松奇還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北京市創業投資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第四屆中國金融學會理事全國中青年金融研究會會長,第六屆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博士研究生兼職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新華每日電訊稍早的一則報道稱,針對王青石的文章登上《銀行家》雜志一事,王松奇回應說,《銀行家》雜志主要刊登銀行業的實踐業務、前沿問題和國外的一些先進管理經驗等。而其中《文化休閑》欄目主要刊登各種詩歌、書法、繪畫、回憶錄等作品。“所有的稿件都有專門的團隊策劃、審稿。”王松奇說,他認為刊登自己的書法作品和孩子的文章“沒有問題”。
據紅星新聞,1月15日,《銀行家》雜志一名工作人員回應稱,已注意到相關報道,正在核實。《銀行家》雜志主管部門山西省社科院機關紀委書記孫勇告訴表示,山西省社科院已介入調查此事,相關情況正在核實中。
對此事新華每日電訊評論道:
和學生對導師與師娘的推崇相似,父親對兒子的喜愛甚至寵愛、偏愛,都可以理解。如果這些文章發在自媒體上,絕對不會有如此大的爭議。
但是,徇私情決不能用公器,將核心期刊當作“自留地”,在自己擔任主編的期刊大量刊發自己和兒子的作品,無疑越過了邊界,擠壓了真正有學術和實踐價值的研究發現的空間,有“以權謀私”的嫌疑。
這種亂作為,恐怕也是一種學術腐敗。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每日電訊、紅星新聞、每經app(記者:曾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