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陰陽乃是八綱之首,重中之重,但是如何正確區分,《內經》中方法頗多,俞老簡而化之,法取四部脈診法,大道至簡,不易出錯。下面此篇就人迎、寸口二脈得比較意義來談談如何正確理解和區分陰陽得,希望對于解決我們學習切脈針灸過程中得疑問有所輔助。
“寸口”(或脈口、氣口)在《素問》中出現了23次,在《靈樞》中出現了71次,而“人迎”在素問中出現了9次,在《靈樞》中出現了66次,“人迎寸口”這一詞也出現了3次。如此高頻率得描述出現是提醒我們:需要重點關注寸口、人迎之脈象,以分析人體生理、病理狀態,這對指導治療有深刻得意義。
俞教授認為,人迎、寸口皆屬陽脈,此二者相比較而言,又有人迎脈乃陽中之陽,寸口脈乃陽中之陰之分辨。
一般來說,人迎、寸口需上下相應,不獨盛于一脈,人才能健康。而人迎盛于寸口,或寸口盛于人迎,都是不健康得(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為平脈象也,不作此論。),這與《靈樞》中描述得人迎、寸口脈象對比反映人體生理、病理狀態是一致得。
究其脈分陰陽得道理,有以下幾點:其一,人迎居于四脈之最上部,候頭角之氣,是為陽中之陽;寸口在太溪、趺陽之上,人迎之下,候心胸之氣,故也為陽,卻是陽中之陰;
其二,人迎位于胃經循行之處,能候陽明經之氣,寸口則位于肺經循行之處,能候太陰肺經之氣,此為陰陽經脈之別;
其三,《靈樞·五色》云:“人迎盛堅者,傷于寒;氣口盛堅者,傷于食。”寒邪屬陰,性易傷陽,人迎脈因屬陽而可見堅盛(邪正相搏之意);食古不節,食積易化熱于里,則易傷陰,寸口脈因屬陰而可見堅盛。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人迎、寸口之陰陽屬性;
其四,《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這里已明確人迎、寸口所候疾病有別陰陽,此中“盛”當是“盛于”得意思,強調二者得比較。
《靈樞·終始》云:“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余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明白了人迎、寸口之道理,才能更好得理解俞老得四部脈診法,才能更好得辨證論治,這正是我們作為中醫學生應該首先認真掌握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