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荊州市城區北郊5公里處,有一大片荒無人煙的區域,別看此地現在一片蕭條,如果把時光回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楚國,這里可是繁盛之地,因為楚國國都就坐落于此,《史記》稱其為“郢都”,史學界則將其稱為“紀南城”。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考古工作者就對紀南城開展研究工作。經過勘探測量,紀南城當年是一座接近于正方形的城池,東西長4.5公里,南北長3.5公里,總面積近16平方公里。
和荊州古城不同,紀南城是一座土城,城垣上沒有一塊磚,全由泥土堆積而成。城垣現在都成了小土坡,沿著城垣走一圈,周長為15506米。紀南城也有護城河,只不過河水早已干涸。現在都成了低洼地,河面最寬處接近100米。
紀南城城垣并不是完全連接在一起的,共有28處缺口。考古人員勘查研究認為,其中一些缺口為當年的城門。其中既有陸門,也有水門。在水門遺址處,發現了許多柱洞和木柱的殘留物。此外,考古人員還在城內發現了多處水井和排水管道。
最新的考古研究顯示,紀南城共有宮殿區、作坊區、墓葬區三大塊,墓葬區無疑是最受人關注的。
和現代人一樣,楚國先民也是把墳墓設在遠離鬧市之地,因此墓葬區位于紀南城外圍,最遠處有數十公里的距離。迄今為止,考古人員在紀南城四周共發掘楚國墓葬數千座,越是等級低的古墓,離城池越近,大多在雨臺、九店等地的丘陵地帶。而級別高的墓葬則離城池很遠,最遠之處竟到了沙市觀音垱,以及沙洋的紀山。
雖然已發掘了數千座楚墓,但這只是冰山一角,因為考古人員測算得出結論,紀南城四周的古墓有十幾萬座,僅雨臺山一帶就有4萬多座古墓。在已發掘的中小型楚墓中,絕大多數都是長方形、豎穴樣式,墓內多數有木質棺槨,棺槨采用榫卯方式拼接而成,尸骨上一般覆蓋有竹席、絲織品,頭骨一般朝南,身體平躺。隨葬品主要有陶器、銅器、禮器、玉器、漆木器,多放置于頭箱中。沒有頭箱的,則放在尸骨四周。
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紀南城附近有不少成規模的家族墓地。震驚中外的“越王勾踐劍”就出土于家族墓地,該墓地位于望山,是邵氏家族的群墓,考古人員將其中的一座墓命名為望山一號墓,墓主人名叫邵固,共出土隨葬品783件,其中數量最多的是銅器和漆木器。而在紀南城西郊的八嶺山群墓中,發掘了一座名為馮家冢墓地的大型甲字型墓,這是一座級別相當高的夫妻異穴合葬墓,有兩座車馬坑,殉葬墓竟有100多座。有人認為墓主可能為楚悼王或楚肅王。
在紀南城古墓中,最知名的莫過于熊家冢墓地了,這是公認的楚王墓。該墓在紀南城西北方向,離紀南城有26公里,由主墓、陪葬墓、殉葬墓、車馬坑、祭祀坑等構成。主墓有高大的封土堆,呈甲字形。目前已發掘了數量眾多的車馬坑,出土了一批精美玉器。考古專家認為,此墓于戰國中期修建,墓主可能是楚惠王或是楚昭王。
此外,在紀南城東面長湖岸邊發掘的嚴倉墓群、天星觀楚墓群也在考古界引起轟動,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嚴倉墓群中發掘的帶車馬坑的墓,其主人是戰國中晚期的“大司馬”,天星觀發掘的1號大墓主人身份為上卿,2號大墓主人為女性,身份為卿上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