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 異
五千年華夏文明史,五千言老子《道德經》,有點暗合,有些玄理,說不定有天機在。
說出來不怕丟人,我只磕磕絆絆通讀過一遍《老子》,斷斷續續,似懂非懂,大部分不懂,有時候不懂還裝懂。只是它的名句我都知曉,有的還能靈活運用,足可裝點門面。
雖然我于《老子》是空桶水,但我一點也不慚愧羞赧。王國維說《老子》、《論語》他最多懂一半,王國維何許人也,他對《老子》都一知半解,還有哪個傻大膽敢對《老子》精注、注疏、舉要、拾萃?
《老子》當然可以研究,問題是它云遮霧繞,深不可測。入戲太深,反會走火入魔,陷入“去時好好的,怎么就回不來了”的窘境,從秦朝到現代,幾乎所有老子研究者研究來研究去,最后不知道自己到底研究了什么,好像越玄乎越拗口越顯得有水平。模糊的老子,迷糊的道,都著了他老人家的道了。
據不完全統計,至清末,《老子》的版本有100多種,注釋本有1000多種,可謂行走山陰道中,落英繽紛,云蒸霞蔚。研究成果多,是好事,更是壞事。就這么五千言,被水平參差不齊者注解的千瘡百孔,臃腫不堪,越注釋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但一個個打死不承認寫的沒用,反說自己已入了《老子》法門,門是入了,我看是入了“牝門”。
無論你把《老子》注的汗牛充棟,講的天花亂墜,你都不可能把老子怎么樣,更不可能把《老子》怎么樣。孔子浩嘆老子“其猶龍耶”,函谷關千年屹立,這就夠了,不要再擾人清靜了,豈不知看門人笑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乎?
傳說老子大孔子二十多歲,據說孔子曾問教于老子。孔子把老子比作龍,對老子推崇備至,《老子》好懂,《老子》易譯,圣人不早就動手了?他是在告訴我們不要打擾老子和《老子》。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無為,無為無不為。他何嘗不是在說“無為乎?無為也!”青牛西去不知所蹤,紫氣東來人皆受惠,那就讓《老子》五千仞摩上云霄,我們等閑人三萬里河東入海吧。
《老子》的版本和注本多如牛毛(是青牛的毛就好了),我有個建議:版本就保留兩個,一個是湖南長沙馬王堆的老子帛書,另一個是湖北荊門郭店的老子竹簡。注本也只保留兩個,一個是先秦的《河上公章句》,另一個是三國王弼的《老子道德經注》,其他的,“焚書坑儒”算了——對不起,書可以焚,儒已長眠不可坑了。放心,竹帛煙銷文化不會虛的,“劉項”自有其書可讀。
閑扯不瞎扯,對事不對人。順祝《老子》的研究者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