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都是愛熱鬧的,因此無論是逢年過節還是好友相聚,總喜歡擺上一桌敘敘舊,而這種刻在骨子里的人情味,也成了一種傳統。
可是近些年來,這種傳承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傳統正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著變化,尤其是在農村,以前熱鬧的酒席早已成為往事,現在更多的是冷冷清清。
如今的農村酒席別說熱鬧了,有的時候東道主拿出來千元的白酒,都愣是沒人喝。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難道是世道變了嗎?后來一位農村的老者則是說出了其中原因,原來和以下3點有關系。
第1:大部分人外出務工,村里沒剩什么人
如今的農民早已經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雖然也有人在堅持種地,但是更多的人選擇去大城市拼搏。
一方面是現在種地的收益不高,另一方面是互聯網的高度普及讓不少人看到了其它生活方式,也正因如此,村里很多年輕人都選擇離開農村去大城市去拼搏。
而留在農村的多數都是老年人,每個人的圈子都比較小,所以有的時候不是自己不愿意參加酒席,而是沒人通知自己。
第2:人際交往成為了一種負擔
我國自古都是一個禮儀之邦,因此大家也比較注重禮尚往來,可是近幾年隨著“攀比之心”成風,讓很多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放在以前,隨禮都是一籃雞蛋、一桶油之類的,東道主往往在登記禮品的時候直接回一包香煙、一袋喜糖之類的,這也就兩清了,但是這種情況在如今早已不復存在。如果趙三隨禮500,李四想要面子好看就要隨禮1000,也正因為這種攀比心理,讓越來越多的人面對請帖變得開始“膽怯”。
不去怕關系斷了,去了又覺得是一大筆資金支出。慢慢地干脆少隨點禮,然后禮到人不到,就算把這事搪塞過去了。
第3:酒席用的“千元酒”并非真千元
“酒”一定是酒席上的主角,但有些所謂的“千元酒”可能只是掃碼價。
這種酒是農村酒席上的常客,不少東道主想要酒席辦的有排面,又不想破費就會出此下策。掃碼一看上千元,但實際他買回來可能也就幾十元,典型的“掛羊頭賣狗肉”。一流的包裝配著三流的酒質,一杯入口滿是辛辣感,喝完還容易口渴、上頭。
而很多村里的中老年因為知道這種酒是什么樣子,所以即便赴宴了也是隨便吃幾口草草了事,能不喝酒就不喝。
也正是因為以上種種原因,現在農村的酒席變得越來越冷清,也許是人情味變了,也有可能是世道變了。不過有一說一,如果東道主沒有那么多心眼,真心實意的準備好酒菜,不圖收禮的話,相信也有不少人是愿意參加酒席的。
而“酒”作為酒席上的主角,在選擇上真的沒必要選那些“表里不一”的酒,像一些價格實在的純糧酒,大家喝到嘴里才最踏實。就像下面這2款酒,雖然名氣不大,但是性價比確實不錯。
第一款:風云醬父
這款酒由李興發(老茅臺廠長)唯一的兒子李長壽釀造。
當年茅臺酒廠因酒體不穩定,直接影響了酒廠產量。后來李興發通過對酒體的研究,最終總結出醬香酒三大典型體,茅臺酒的釀造工藝不僅因此得到了改良,酒水的品質和酒廠的產量也因此得到了明顯提升。
后來李長壽子承父業,按照父親當年釀茅臺的方法選用貴州特有紅櫻子高粱做釀酒原料,引赤水河水后再反復發酵、蒸煮。為了追求口感上的極致,他會把基酒先封壇窖藏5年,隨后還要加入傳承的12年老酒進行調香。
因此這款酒的酒體呈現微黃,酒體細膩幽雅,下咽暖而不燥不燒心,細品之下糧香、花果香、窖香交替而出,諸味協調。
第二款:沱牌曲酒
雖然這款酒的包裝其貌不揚,但是一定不要小看它的酒質。
早在上個世紀,當年沱牌酒用實在的價格和扎實的品質走進大眾的視野中,后來還曾在電視上打廣告,為它積累了不少人氣。
傳統固態發酵加上多達6種糧食做釀酒原料,讓這款酒的復合香格外淳樸,與此同時又諸味協調。酒體晶瑩剔透,飲下一杯有十分充足的糧香味,落口回味悠長。
你懷念以前的農村酒席嗎?你覺得是什么原因讓農村酒席變冷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