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
既指晝夜平分,
也有平分秋季的意思。
秋分日后,
北半球晝短夜長,
廣東地區雨季剛剛結束,
風和日麗,秋高氣爽,
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
與秋分之前的“溫燥”不同,
秋分過后,暑熱盡退,
這時節的秋燥一般屬于“涼燥”,
那究竟涼燥的預防與溫燥的預防
差別在哪里呢?
去涼燥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涼燥的表現是怎樣的?
中醫認為,秋季氣候有偏熱、偏涼的不同,在久晴無雨,秋陽以曝時,感之者多病溫燥;若是秋深初涼,西風肅殺之時,感之者多病涼燥。
涼燥易致肺氣不宣,出現咳嗽鼻塞,頭痛惡寒,咽干口燥等癥狀,治療宜輕宣外燥為主。
本身陽氣較弱的人群,防止涼燥應該注重腰部保暖。腰部著涼容易導致寒邪侵犯腰腹部,導致腰腹部的疼痛;腹部不能凍,腹部屬陰,脾為至陰,最不能受涼,受涼則會引起腹痛腹瀉,日久脾胃受損;后背部不能凍,后背受涼最容易導致寒邪入侵肺部,引起感冒、發熱。
秋季如何補水潤肺?
當秋意漸濃的時候,我們也特別容易覺得喉嚨干癢,而且這種干癢是無論喝多少水,噴多少補水噴霧都緩解不了那種的干,所以,秋季潤肺補水可說是第一要務。
清晨慢跑:一天中養肺的最佳時間是早7點~9點,這時肺臟功能最強,最好此時進行慢跑等有氧運動,能強健肺功能。如果沒時間,多做擴胸運動也可以。
入夜含梨:肺臟功能最弱的時間是晚21點~23點,晚飯后口中含一片梨,到睡前刷牙時吐掉,可以滋潤肺臟。
熱水熏鼻:將熱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對準茶杯吸入水蒸氣,即可滋潤肺臟,每次10分鐘左右,可早晚各1次。
秋季的食療好方子
秋天是呼吸道疾病、感冒等高發季節,這些食療推薦用來日常預防:
緩秋燥——清肺梨:將梨帶皮切塊,放到碗里隔水蒸,煮好后可拌入蜂蜜,趁溫熱吃效果最好。1日3次,早中晚分服。
止秋咳——白蘿卜汁:將新鮮的白蘿卜削皮后加少量水榨成汁,一周喝1~2次即可防治秋咳。
防感冒——蔥白姜片粥:先將粳米熬成粥,快出鍋時放入姜片和蔥白碎,再煮5~10分鐘即可預防風寒感冒。
另外,老鴨湯,鴨子以雄者為良,老者為佳,有滋陰養胃清肺補血之效,補而不燥,適于頭痛、陰虛失眠、肺熱咳嗽等癥;枸杞山藥粥,枸杞平補脾胃,山藥不溫不燥、純補無泄,食枸杞山藥粥,可滋陰潛陽。年輕人火力壯,最好用水煮枸杞,可讓枸杞藥性有沉降之力,能補到肝腎,既補得踏實又不會上火。
哪幾個穴位適合在秋天按摩?
揉迎香穴:秋季鼻粘膜易敏感,容易出現打噴嚏,流鼻涕等過敏癥狀。此時,按揉迎香穴可以通暢鼻竅,增強呼吸系統的抗病能力。
擦大椎穴:它是人體諸陽匯聚的地方,處于陽中之陽位,所以它能夠幫助所有陽經的防御功能振奮起來。
點按中府穴:在鎖骨下窩凹陷,再往下大概有一拇指寬的位置。該穴接近人體的肺臟,可以內通肺氣,具有宣肺止咳平喘、清泄肺熱的作用。
來源: 經視健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