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薩克·牛頓于1687年發表的萬有引力定律是對行星和恒星等物體如何在引力作用下相互吸引的第一個明確的數學描述。
牛頓對這一理論的靈感來自于觀察一個從樹上掉下來的蘋果。落下的蘋果加速向地面移動,因此牛頓根據他的運動定律推斷,一定有一種力作用在蘋果上,他稱之為引力。這個力可能有一個巨大的作用范圍,甚至可以解釋為什么月球圍繞地球運行。如果月球是以大小合適的速度運行,那么盡管月球在不斷向地球 "墜落",它仍能保持在特定的軌道上。
什么是牛頓引力?宇宙中所有有質量的物體都被相互吸引,比如地球和月球相互吸引。現在有物體A和物體B,AB相隔一定距離,在引力的作用下,A B會相互靠近,如果A質量更大,那么它的引力將會更大;反之,如果B的質量大,那么B的引力將會變大。如果A B距離較遠,引力將會變弱,如果距離較近引力將會變強。當兩個物體相距很遠時,相互的引力就會消失。
蘋果和地球都有質量,蘋果和地球相互吸引,但由于地球質量大于蘋果,所以蘋果會一直靠近地球直到接觸地面。如果向蘋果施加一個力,由于引力作用,蘋果還是會回到地上,但是改變了位置;如果施加一個更大的力,那么它的落點就會更遠。如果我們能以足夠高的速度扔出蘋果,由于距離太遠,速度會抵消對蘋果的引力,這時蘋果會圍繞地球旋轉,并且永遠不可能掉在地上。這就是月球為什么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太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