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這個互聯網進步的時代相信你肯定聽過“思維導圖”這個東西,但也相信你平時肯定很少主動去運用它。
那在什么情況下,這個工具才適合我們去使用呢?答案就是,在你需要對某個混亂的要素進行一個條理的清晰。例如:
- 你要思考一個問題,你需要把思路捋順、捋清楚,讓自己對各個要素都有一個清晰的把握。
- 或者你聽完網課,你想要把網課的重要內容精簡提煉出來,讓自己能夠隨時能夠對網課的知識有一個大概的思路把握。
- 你看完一篇文章,你想要整理和總結文章講述的每個重點,以便讓自己能夠回顧學到的知識。
這些情況,通過運用思維導圖,都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大的幫助。可以看得出來,這些情況都是屬于你要把“混亂的對象”轉化為“結構化思考”的一種梳理做法。很簡單舉個例子。你打算做一個今日計劃。但如果只是在腦海里想想,你很難把今天所做的項目全部羅列出來,做一個清晰的安排。而如果你運用思維導圖,把你需要用到的項目都做一個結構化的列表,那么你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每天要做些什么了。如下圖所示。這就是思維導圖的用處了!
那么如何正確制作一個思維導圖呢?
制作思維導圖的方法
想要做出一個有效或有用的思維導圖,主要有三個步驟:
1,要素搜集;
2,要素歸類;
3,要素分解。
這三點很容易理解。你首先要把制作思維導圖的要素搜集在一起,然后根據不同主題進行歸類,然后再對歸類的項目進行進一步的分解。例如以下這張思維導圖,就是針對《西游記人物性格分析》這個主題,先進行相關要素的搜集。如孫悟空的性格有哪些特質,豬八戒的性格又有哪些特質等,這些性格特質,就是你需要從書中搜集的要素。當你把相關要素搜集完畢之后,接下來就是進行歸類了。很明顯,“貪財好色”這個特質,只能歸類到豬八戒身上。當然,你還可以進一步對“貪財好色”這個性格特質進行分解,給出相應的例證,如挑逗嫦娥和高老莊的表現等。把這些要素都一一整理好,現在你對于西游記人物角色的性格,都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具體體現在什么地方,也能夠回想起來,而不是只能憑感覺模糊回憶。這就是制造思維導圖的基本做法。
如何運用思維導圖提升閱讀效果
再來一個例子,當你看完一本書,你又怎么整理書中的重要知識點呢?就拿《事實》這本書為例。在閱讀的過程中,首先你要把書中的一些重點找出來,你可以在一些你認為值得記憶的字句下面劃線或者記錄在筆記也可以是手機,以此作為制造思維導圖的要素。好比說,你在看第一章你看到了作者對于“一分為二”這個概念的定義,還有一分為二思維的三種情況和解決方式,那么你就可以以此作為一個類別,制作出思維導圖如下圖所示
隨著你閱讀進程的深入,你還找到了其他項目,諸如“負面思維”、“直線思維”、“恐懼本能”等等,都可以對每一個思維要素進行針對性找到相關的要素,以此制作一張思維導圖。通過對要素進行歸類,你很容易就把思維導圖制作出來了。
但有時候由于一本書里面的知識點太多,我們很難把全部有用的要素都裝在一張思維導圖里,所以這時我們就可以“分層級”制作思維導圖了。
如:
1,針對每一篇文章制作一張思維導圖;
2,針對每一個章節制作一張思維導圖;
3,針對每一本書制作一張思維導圖;
也就是說,你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制作出不同層級的思維導圖,當然你有時間的話。
一般來說,我都是建議將整本書的重點“側重地做”。畢竟一本書里面,不是所有章節都值得你制作一張思維導圖。那么對于這些不太重要的章節,其實把相關的要素內容放在“針對每一本書制作一張思維導圖”這個層級里面就行了。這樣靈活運用思維導圖,不僅節省時間,而且還能夠讓我們記憶和學到書本相關的知識點。這樣看完一本書,我們回顧相關的思維導圖,就會立刻回憶起自己學到了什么,而不是看完之后什么都不知道了。
思維導圖如何幫助思考?
思維導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梳理我們的思考,找到問題的答案如下圖所示。
一般來說,我們思考問題的步驟都是三個:
1,發現問題:
2,分析問題;
3,解決問題
但正如我在上文所示,每一個步驟,其實都可以制作一張思維導圖,這樣就可以更具體地梳理問題的各個要素。當然了,思維導圖不是萬能的,不能什么問題都依賴它解決,只是作為一種理清思路的工具嘗試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至于用哪些工具制作思維導圖,我這里就不多說了,自行百度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