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提高能力?
執(zhí)行,需要我們有強大的能力。
但普通人的問題是,勤于工作,而懶于學習。摸爬滾打十幾年,還是沒有太多成長。這就是低水平的重復。
而頂尖高手們,會想辦法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且是系統(tǒng)地提升能力。
因為提升能力,也有四個層級:
入門→高手→專業(yè)選手→職業(yè)選手。
想要達到每個級別的認知和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第一,入門級。
入門級,就是快速學會一項陌生的技能。
這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模仿。
很多人的學習,是本末倒置的。比如做短視頻,研究了一堆買什么相機,如何切換多機位,運鏡怎么辦,剪輯怎么做,等等等等。
把自己都學暈了,最后覺得好難好復雜,放棄了。
這樣的效率,是最低的。
剛開始入門時,不要重新發(fā)明輪子,應該模仿。看看別人怎么做的,然后趕緊行動。
先有個60分,完整地跑一遍。完成比完美重要。
第二,高手級。
但是,如果還想更進一步,成為高手,應該怎么辦?
繼續(xù)深入模仿嗎?
不是。要回過頭去,苦練基本功。
基本功,就是組成這個技能的一個個最小單元。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謝春霖老師,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小時候喜歡打乒乓球。13歲的時候參加了一段時間的訓練。訓練期間,是不打比賽的。
那練什么呢?
就是每天訓練最基本的動作。步伐、發(fā)球、接發(fā)球、正手攻、反手攻、正手弧圈、反手削……
剛訓練的前兩周,每天就是上午1小時的體能訓練,2小時的正手攻球;下午2小時的反手攻球,再練2小時的步伐;晚上,練完1000個發(fā)球后回家。
但是,僅僅是這樣練了2個多月后,出來打路人局,基本上就像砍瓜切菜一般,隨便打。
這就是基本功的力量。
第三,專業(yè)選手級。
當我們把基本功練扎實了,也就是高手了。但還不是專業(yè)選手。
謝老師說他的乒乓球水平,如果遇到真正的專業(yè)選手,那也就是一盤菜,經(jīng)常被打到懷疑人生。
差距在哪里?
練習時長,是重要的原因。畢竟只是練了2個月,而別人練了2年、5年、10年。
但更加重要的原因是,專業(yè)選手在基本功扎實的基礎上,還掌握了很多戰(zhàn)術套路。
也就是說,想成為專業(yè)選手,要把練習過的基本功,彼此搭配,成為一套更有效的組合拳。
所以,想要達到真正的專業(yè)級別,首先還是要有扎實的基本功,然后再花大量時間琢磨練習各種套路,在實戰(zhàn)中積累經(jīng)驗。
但是,但是,這還不是最厲害的。
第四,職業(yè)選手級。
職業(yè)選手,是真正能把這個東西當飯吃,而且比絕大多數(shù)人都厲害。這才是我們說的真正的頂尖高手。
想要達到這個層級,就要訓練另外一項重要因素:硬件條件。
前面的三個階段,都更像電腦的軟件。但是軟件再好,如果硬件性能不夠,整體的作用都要大打折扣。
硬件,是一切技術、套路得以發(fā)揮的基礎設施。
比如職業(yè)運動員,他們大量的訓練時間,是用來提升力量、速度、耐力等等,身體的硬實力。
比如職業(yè)作家,他們的硬件,是知識量,是人生閱歷。已經(jīng)不再是寫作的技巧和套路了。知識和閱歷的硬實力,是支撐他們能走更遠的保證。
所以就像我經(jīng)常說的,初級商業(yè)人士,拼體能。中級商業(yè)人士,拼技能。頂級商業(yè)人士,又回到拼體能。
這,就是訓練自己能力的四個層級。
入門級,靠模仿。
高手級,訓練基本功。
專業(yè)選手級,把扎實的基本功,組合成套路。
職業(yè)選手級,訓練自己的硬件設施,打開更高的天花板。
這就是普通人,和頂尖高手的差距。這里的差距,可能不是1倍,10倍。而是100倍,1000倍。
頂尖高手,往往是借助線,甚至是面和體的力量。
這就是點線面體。
看看自己的目標,是哪個點,附著在哪條線,哪個面,哪個體上。
(圖片來自《效率紅利》)
所以,如何確保自己的目標正確?
1、思考對方能獲得什么?
2、思考自己能獲得什么?
3、思考時機到了沒有?
找對目標,是成功的前提。
作者:劉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