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底到今年初,一部網生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收獲了極高口碑。這部在嗶哩嗶哩網上剛剛播完的作品共五集,由演員胡歌擔任旁白,聚焦的是編輯、裝幀師、翻譯、書店老板、繪本作者、舊書收藏家等愛書人的故事。上線至今,這部紀錄片收獲了超557萬播放量以及3.6萬個彈幕,在知名影評網站上更是拿下9.3的超高分。
更令人欣喜是紀錄片的后續效應——片中提到的一些冷門書籍,被青年觀眾放入了購物車。在紀錄片第一集上線的第三天,作家袁哲生的小說集《寂寞的游戲》便在出版社官方淘寶店賣出700多冊,在當當網上更是斷了貨,臨時緊急加印8000冊;同樣一度斷貨的還有中華書局的《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在紀錄片更新期間,這部作品售出千余冊。
與網紅主播、偶像明星動輒千萬級的帶貨能力相比,圖書千冊的銷量并不驚人,但讓冷門純文學以及歷史書籍在熱衷發彈幕的年輕一代中走紅,足以證明紀錄片的文化穿透潛能。在業內人士看來,《但是還有書籍》是繼《我在故宮修文物》后,又一部用青年審美打開市場局面的紀錄片佳作,其背后傳遞出這樣一個市場信號:所謂青年觀眾好評多多的“網感”,絕不是指低姿態的迎合,而是基于文化深度與情感溫度的創新表達。
在書籍的奇幻漂流里,打撈愛書人艱辛、迷茫、幸福的時刻
《但是還有書籍》這個有些古怪的片名,來自文學家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同名詩歌——人是纖弱的,但保存著人類智慧、文明與情感的書籍永存。有意思的是,《但是還有書籍》展現的恰恰是為這“一筆一畫的希望”付出的人們。“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以外,還擁有無數個平行世界。我們希望記錄這個時代形形色色的愛書人,捕捉和書有關的精彩故事,向編舟者致敬,為愛書人點贊。”紀錄片總導演羅穎鸞導演說。
“書籍,從一誕生,就開始了它的奇幻漂流”——從作者的書稿,到文字翻譯,再經編輯和設計師之手成冊,接著進入書店、圖書館,而后流轉到二手書店和淘書人手中……《但是還有書籍》用五集的結構,展現了這場“奇幻漂流”,大結構下是感人的幕后故事。第一集《書海編舟記》中關于編輯的故事就吸引了不少觀眾。2005年,古籍出版社編輯俞國林,在一本書里發現了一頁鄭天挺手寫日記。這一發現讓編輯經驗豐富的俞國林如獲至寶:要知道,鄭天挺是西南聯大總務長,與當時不少大家往來,他的日記無疑是了解抗戰時期社會經濟生活的關鍵線索;更重要的是,當年市面上并未出版過鄭天挺的日記。俞國林在聯系鄭家后人后得知,鄭老的日記足有一箱,不但保存完好,且時間跨度近十年。只是,日記畢竟是私密記錄,家人不同意出版。被拒絕的俞國林并未放棄,他一次次前往天津,拜訪鄭老的兒子,后來兩人甚至成了逢年過節不忘問候的忘年交。多年交往積累下的信任與情感,讓鄭家人最終松了口。2018年,《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經過多輪釋讀、考訂、校對后問世。而這,距離俞國林初次看到日記,已過去13年。被譽為“板凳一坐一輩子冷”的古籍整理出版背后,有職業的堅守,也有人的溫情。
最令觀眾感動的,是《但是還有書籍》中愛書人有情懷、有性格,甚至是有血性的瞬間。一對80后小夫妻lulu和蝸牛,開著車跨越了11個省市,將“流動書店”開進城市與鄉村的各個角落。在農村設攤時,一些扛著鋤頭的村民躊躇著不敢打開嶄新的書籍,lulu鼓勵大家:“這里的都能看,書就是希望它被看。”這句話觸動了無數人的心底;女兒誕生后,繪本作家“熊暗”為自己改名“熊亮”,并且一頭扎進兒童心理學研究,改變風格,開始了明亮可愛的童書創作。“幼吾幼”的他希望為孩童創造出豐饒的精神家園;為了出版小說《寂寞的游戲》,沉默內斂的編輯朱岳聯絡各方關系幫忙推廣,甚至一氣之下將以“冷門”為由拒絕幫忙的哥們拉黑。這群性格迥異的平凡個體,因為對書的熱愛顯得生動不凡,讓人們在快時代里感受到緩慢閱讀的意義。
內容驚艷、傳播老練的年輕態紀錄片,正成為市場新寵
過往,紀錄片的核心受眾為受過良好教育的男性。近年,內容、傳播年輕化的趨勢愈發明顯,一批“年輕態”紀錄片頻頻“出圈”成為網紅。走紅于青少年云集的視頻網站,收獲大量討論彈幕,贏得年輕人點贊的《但是還有書籍》,正是“年輕態”紀錄片中的典型案例。好看之外,這部紀錄片的走紅,也提供了一個小眾紀錄片內容、形式、傳播的有益范本。
《但是還有書籍》并非幕后紀錄片團隊首部聚焦“書”的作品,之前該團隊制作了紀錄片《書迷》。與前作相比,《但是還有書籍》在內容上進一步“出圈”——除了出版圈內公認的“老師傅”外,紀錄片中亦加入不少圈外愛書人的故事。用光影記錄下都市人的閱讀熱情,在網絡上開出“地鐵上的讀書人”相冊的文學女青年;在嗶哩嗶哩專門分享閱讀筆記、擁有39萬粉絲的“up主”小隱……這些愛書人的故事,是閱讀碎片化時代,讀書體驗發展、變遷的最生動注腳。
在呈現形式上,紀錄片也進行了創新探索。區別于傳統播音腔,為《但是還有書籍》擔任旁白的,是首次為紀錄片配音的演員胡歌。紀錄片團隊認為,用富有個人色彩的聲音,增添內容產品的“人格化”屬性,是當下紀錄片創作領域的一大趨勢。這樣的配音選用確實成為紀錄片的一大亮點,有觀眾評價,胡歌的配音猶如友人向你娓娓道來,很是親切。同樣讓觀眾眼前一亮的,還有紀錄片對動漫效果的運用,簡約又充滿文藝范兒的插畫填補鏡頭難以捕捉的靈動體驗,每集都有不多的短暫呈現,又不至于喧賓奪主。
《但是還有書籍》在傳播上,同樣花了心思。紀錄片上線后,胡歌便在個人社交網站上轉發片花,為作品造勢,明星自帶的粉絲效應為紀錄片完成了第一波受眾積累。大眾化的影視明星之外,青年文化領域的圈層傳播同樣重要。在文藝青年聚集的豆瓣網上,不少豆瓣紅人也對該片進行了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