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學的那個年代有句膾炙人口的老話,叫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我一直以為這就是一種騙我好好學習別貪玩的手段,直到學廚的時候才發現這句話的香,學會數理化,不僅走遍天下都不怕,走進了廚房煎炒烹炸輕松拿下。
烹飪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現象和技法,都有物理原理的影子。
就例如用鍋蓋這件事,既能幫助升溫,也能輔助降溫。
蓋蓋子能升溫,應該很好理解。
大家都知道,水的沸點跟壓強有關系。我們所說的水在100度沸騰,指的是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
氣壓越小,沸點越低,例如在高原地區,海拔4000米時,水在88度左右就開了。
反之,氣壓越大,沸點越高。在2個大氣壓下,水需要燒到120度才能沸騰。
這就是高壓鍋能加快食材成熟的原理,這么想來去高原地區倒騰高壓鍋,應該是個好買賣。
不過,蓋蓋子能降溫這件事,估計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知道了。
烹飪中常用的煎的手法中,食材與鍋中間直隔著一層薄薄的油,接觸到的溫度是很高的。
開蓋子煎的時候,因為熱量導致溫度變化,溫度引起壓強變化,食材中的水份氣化后向上走。
蓋上蓋子以后,水蒸氣遇到鍋蓋凝結成水,順著鍋蓋流回鍋里。
這時候,食材與鍋之間不僅僅有油,還有了水。
由于水的比熱容遠大于油,可以消化更多的熱量。
所以蓋上蓋子以后,在局部地區,溫度是下降了的。
食材底部溫度下降,延緩糊化時間,食材上部因為水蒸氣被保留,溫度升高,加快了成熟速度。
這個物理知識,幫助做水煎包,煎餃,鍋貼的大師傅,做出表皮勁道,底面酥脆焦香誘人的經典小吃。
這篇文章里,梳理了幾個對廚藝很有幫助的烹飪物理原理,學無止境,就當復習下初高中知識,溫故知新了吧。
01 蒸比煮溫度高
同樣是魚,燉的話得需要半小時以上,而蒸的話只需要8到15分鐘。
這里要提到一個叫做飽和蒸氣壓的概念,蒸汽和蒸氣是不同的,前者為水的液相,也就是我們看到的白色水汽,后者為水的氣相。
水分子會在蒸汽和蒸氣之間,溢出與返回,當達到動平衡的時候,就處在飽和狀態。
飽和狀態相對應的壓力,就是飽和蒸氣壓,飽和壓力越大,則飽和溫度越高。
繞嘴的物理原理終于說完了,用咱們俗話說,蒸的時候,溫度可以輕松超過100度,甚至超過200度以上。
快速高溫的烹飪過程,尤其是蒸的環境下,不會為味道的出走營造環境。
既保留了食材的本味,也能提高蛋白質的高溫水解程度,從而賦予菜品更多鮮味,還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營養。
唯獨香味會差一些,用倒熗鍋的方法,借助蔥姜,香料等等香味,熱油一潑,呲啦一聲,香氣馥郁。
02 滲透壓
水會從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滲透,為了阻止這一滲透動作,在高濃度側施加一個額外的壓強,這個壓強稱為滲透壓。
換句話說,如果不增加這個壓強的話,水就會從低濃度側向高濃度側自動滲透。
可以理解為,滲透壓越大,越容易吸引水。
這個原理在烹飪上會有什么應用呢?
炒西紅柿的時候,讓他出水有兩種方法,一是大火多炒一會兒,讓西紅柿細胞失活,親水性降低,水分就會流失。
還有一種方法是放鹽,鹽加入后,細胞外滲透壓升高,細胞內部的水分就會加速流失。
腌制小菜,尤其是蘿卜,黃瓜的時候,用鹽殺出多余的水分,讓黃瓜和蘿卜在爽脆的基礎上,能多一些韌性的口感。
腌制的菜不容易腐敗,因為鹽分大,有害菌落在上面的時候,體內的水分也會因為滲透壓的原因而流失,最終死亡。
在這個原理的支撐下,我們就能判斷出放鹽的時機了。
鹽作為食材水分析出的工具來使用,例如做白菜餡兒餃子,因為白菜含水量高,在打碎以后加鹽腌一會兒。
用水用力攥干水分,能去掉多余的水分,不至于影響成品的口感,水分流失的同時,還能帶走部分白菜本身的土腥味,一舉兩得。
韭菜做餡兒的時候,就要極力地保護韭菜體內的水分,鹽在最后放。
鹽在炒菜的時候也是一樣,即是調味的法寶,也是食材上的水龍頭。
鹽的加入,就是打開了水分流出的通道。
需要保水的時候,晚放鹽。
需要放水的時候,早放鹽。
03 相同體積下,圓的表面積最小
這是一個最基礎的小學數學知識,圓形和方形在實際中,還會因為方形的棱角而增加摩擦力。
這么無聊的原理會對烹飪有什么用嗎?
當然有用,而且指導意義很大。
假如你開一家面館,面條用圓的,還是扁的?
圓形的面條,表面光滑,摩擦力小,適合做湯面。
扁面,也就是方形面條,表面積大,摩擦力大,能夠掛住更多的醬汁,所以適合做拌面。
來我店里消費的顧客,尤其是好奇心強的朋友,總會問我這個問題,為啥你既有圓面條,又有扁面條,做一種不是更方便嗎?
作為我的上帝,我只能不厭其煩地給他們解釋其中的緣由。
好處是,他們聽我一個廚子,不研究菜譜研究物理,倒是覺得很有趣。
一來二去的,就忽悠住了越來越多的老顧客,吃完飯還不忘天南海北的扯會兒閑。
順著這個思路深挖一下,食材的形狀對烹飪會有很大影響嗎?
我們看廚師處理食材,改刀的時候很喜歡切成菱形。
表面上看來,切成菱形是為了成菜美觀,其實還有一層含義,是增加食材的表面積,還有破壞蔬菜紋理的作用。
有些根莖類的食材,生長過程中就會產生明顯的紋理,有些甚至會影響到口感。
例如豆角,芹菜,甚至杏鮑菇,如果順著紋理切,很有可能會出現嚼不爛的情況。
斜切菱形,會有效打斷紋理,弱化韌性口感。
再說到增加食材表面積這件事,在相同體積下,表面積越大,意味著食材與外界的交互就越頻繁。
味道因子進出食材的通道就越多,異味揮發,本味萃取,融合味進入都會在高效率的前提下完成。
同時也能縮短食材成熟的時間,不至于外面糊了,里面還沒熟,尤其是用作煎炒的場合下。
說到味道,繼續說一說入味這件事。
入味,其實并不是表面意思,不一定要把味道入進食材內部去。
反而更多的時候,是把味道掛在食材的表面。
味道掛在外面,入口最先就能獲得,咀嚼的過程中,食材本味隨之釋放,這樣還會豐富味道的層次。
況且,真要把味道入進食材內部,是要花費一定時間成本的,而烹飪時間被拉長后,又會損失食材的口感,這本身就是烹飪中最大的矛盾所在。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所以廚師們應用最多的是掛味。
佐證是勾芡這件事,熟化的淀粉就是味道和食材的黏合劑。
話說回來,既然是掛味,那就意味著表面積越大,能掛住的味道就越多。
這么說來,大師傅們說,刀工的好壞能直接決定菜品味道的說法,其實是有物理原理做支撐的。
烹飪中還有很多有趣的物理,化學,生物知識,再有機會的話繼續溫故知新吧。
覺得文章有所受用的朋友,記得點擊關注,別錯過后面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