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個故事:
有位商人買了一只驢用來馱米。
起初,商人放了兩袋米在驢背上,驢輕松地送達;
緊接著,商人放了四袋米在驢背上,詢問驢是否可以,驢表示沒有問題;
之后,商人又放了五袋米在驢背上,再度詢問驢,驢有些吃力,卻依舊沒有拒絕地馱走了米;
最后,商人不再問驢,直接放了八袋米在驢背上,而這一次,驢寸步難行,直接累的倒地而死。
可見,面對無能為力的事情,只有學會拒絕,才能真正地做到及時止損。
拒絕做一只負重的驢,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在為他人提供幫助之時也要考慮自己的能力。
01-不懂拒絕,是對彼此的消耗
南懷瑾先生說:“有人托你上街代買一塊豆腐,另有個人托你帶一包鹽巴和糖,你都說可以,結果回來時都忘了,反而害得人菜炒不成,咖啡喝不成,誤了別人的事。”
你敷衍的應承,是對別人的不負責任。
銘哥經營一家羊骨湯店,因“鹵味羊骨”熱賣,食客天天爆滿。
有天,想要開羊骨湯店的表弟來訪,向銘哥索要羊骨湯配方。
銘哥心中不愿,又不好意思拒絕,干脆敷衍地說:“你先找到店再說吧!”
表弟一聽,以為銘哥的意思是答應給配方了,于是轉頭就如火如荼的租店、裝修、招人。
三個月后,表弟再次討要配方。
銘哥慌了,百般推辭下,支支吾吾地說:“配方,你嫂子,不同意給,所以……”
話音未落,表弟的笑僵在臉上,不可思議地審視銘哥,他怒吼道:“所以你在敷衍戲耍我!”
眼見場面即將失控,人們趕忙勸阻,表弟惡狠狠地瞪了銘哥一會,一把推開他,氣沖沖走了。
之后,表弟的新店生意不佳,他覺得這都怪銘哥。表弟說,如果銘哥直接說不能給配方,那他就不開羊肉湯餐館了,自己可以想想別的營生。可銘哥一開始答應了,他滿懷期待地一通張羅,銘哥轉頭又說不給了,一家店開著每天幾乎“睜眼就是花銷”,這讓他為此背上了不少債。
心含怨氣的表弟經常來店里鬧事,顧客們受到驚嚇,銘哥的生意也大不如前。
這天夜里,喝醉的表弟又來了,借著酒意在店里一陣亂砸,銘哥阻止不了,只好報警處理,從此,兄弟二人徹底決裂了。
一個羊骨湯配方,一份兄弟之情,因為遲到的拒絕,釀成了一杯難以入喉的苦酒。
很多時候,你以為只是隨口一說的客套,別人就可能視為許諾。
其實,果斷拒絕做不到的事,才不會讓你左右為難,更不會傷害身邊的人。
不懂拒絕,浪費的是別人的機會成本,消耗的是自己做人的信譽度。
不懂拒絕,是對彼此的消耗。
02-懂得拒絕,能減少生活中一半的煩惱
作家賈青說:
“不懂得拒絕的人做事情很少有自己的底線和要求,當你的默認成為一種習慣,就很難再從理智中脫身。”
在心理學的定義當中,有一種人屬于“迎合型人格”。
所謂“迎合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含有強烈的自我犧牲成分在內從而導致人際關系中的種種沖突同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
網友@七蕎以前就是這樣的人。
小時候有一次,同學來家里玩,看中她家里擺在書柜上裝裱起來的兩枚銅錢。
雖然她很喜歡這兩枚銅錢,而且媽媽也說過這兩枚銅錢很貴重,但是為了不傷害和同學之間的關系,她眼巴巴地看著銅錢被拿走,不敢說一句拒絕的話。
后來她因此被媽媽責罵,因為那兩枚銅錢是家傳的老物件,家里一直看作是“祖傳的寶貝”。
工作后的七蕎依然困于不好意思說“不”的焦慮中。為了贏得同事們的好感,她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也不忍拒絕。
看著郁郁寡歡的七蕎,朋友“怒其不爭”道:“你替同事加班,而同事卻在朋友圈秀聚餐照;你幫組長拉業務,而他卻在游戲里狂歡;你幫下屬攬責任,而這成了她們可以松懶的理由,這樣的熱情好意有什么價值呢!”
樂于助人是職場“加分項”,但過度犧牲自我去迎合他人就是“減分項”。
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中所說:
“活在害怕關系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有求必應的扭曲關系背后,其實換不來平等的珍惜和尊重,反而這些重擔終有一日會將你壓垮。
與其過分犧牲自己迎合他人,在消耗你在人際關系中的價值,不如先做好自己再在別人需要的時候適度施以援手。
懂拒絕,守界線,人生才能順遂如意。
03-學會拒絕,是成年人的必修課
白巖松有句話說的深刻:
“為什么別人越來越不把你當回事,因為你太好說話,什么事情,一找你就答應,什么東西,一要你就給,不懂得拒絕。”
生活中,很多麻煩都是因答應太快,和拒絕太慢造成的。
學會拒絕,是成年人必修的一堂情商課。
分享三種體面拒絕的方法,供朋友們參考。
1、轉移話題
觥籌交措間,談笑風聲時,氛圍烘托到位,有人便會借機向你提出請求。
如果這個請求讓你感覺答應太為難,拒絕不體面。
轉移話題,冷處理無疑是不傷和氣的最佳方式。
成年人都懂:
對于請求,不回應就是態度,不表態就是答案。
很多時候,不正面反駁,而是轉移一下話題,將他人的注意力引流,待到合適的時機再好好同對方說清楚。
2、“可以……但是……”定律
心理學中有個委婉溝通的技巧,叫“可以,但是”定律。
是說,在批評前先表揚一下;在拒絕前先認可一下。
生活中總有你繞不開的人情,抹不開面子的關系,需要保持體面,不好正面拒絕。
此時,先迂回認可一下,再增設附加條件做為門檻攔截一下就很有必要。
先給甜棗安撫情緒,再提出難以逾越的障礙,令其知難自退。
為拒絕設個緩沖地帶,由此情緒就能軟著路。
“可以……但是……”定律,是一種很實用的拒絕方式。
3、自嘲認慫
別人的請求,是基于你有能力做到,當我們無力承擔時,自嘲認慫的方法會讓拒絕變得輕松一些。
別人找你拼酒時,你說你一杯倒,實在來不了;
別人找你幫忙,你要說明自己的能力情況或者不能勝任的困難情況。
能談得上關系的人,都不應強人所難,那些強人所難的人,也沒有必要再深交了。
自嘲認慫,是溫和有效的拒絕方式。
有句話說得深刻:
“拒絕是苦,然而只是一時之苦,陣痛之后便是安寧。不拒絕是忍,心字上頭一把刀,忍是有限度的,到了忍無可忍的那一刻,貽誤的是時間,會收獲更大的痛苦與麻煩。”
凡事不懂得拒絕,囿于模棱兩可之間的人生,終將會被苦惱所囚禁。
人,唯有以善良為劍,拒絕為劍鞘,方能抵御風雨,得逍遙肆意的人生。
愿你余生,應承時坦然,拒絕時泰然,拿起放下,灑脫從容。
作者簡介:逆風,80后自由撰稿人,執一筆清歡,待人生安暖。偶爾犀利,偶爾柔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