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詞理論家王士禎看過王陽明的著作后,說過這樣一句話:“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王陽明,明朝時的名人,不僅是思想家,還是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可是他的人生并不順暢,卻在沉沉浮浮中,改變了命運。
正所謂,你遇見的,絕非偶然,總要帶給你什么。
智者逆天改命,愚者聽天由命。
若你能像王陽明一樣,把遇到的一切,當成一種歷練,一定會變成命好的人。
01
困住你的,擺脫了,叫“自渡”。
二十多歲的王陽明,走進了官場,可是他得罪了宦官劉瑾,被貶到貴州龍場。
當時,龍場在貴陽西北七十多里的地方,非常偏遠,還很落后。
更可怕的是,他去龍場的半路上,持續發現劉瑾派來的小人,想要趕盡殺絕。
情急之下,他脫了外衣,丟到河邊,制造投河的假象,躲過一劫。
到了龍場,他和當地的人一起學習,還積極講學,從而提升了自己的認知,成為了儒家的名人。
“人逢喜事精神爽”,他很快被重新啟用,擔任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
人生實苦,唯有自渡。這樣的道理,很明確,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呢?那就是敢于面對那些困惑你的東西、人。
有句話說得好:“雞蛋從里面打破,叫重生,從外面打破,叫食物。”
既然有人、外物能夠困住你,那么你就像遇到了一個巨大的 雞蛋殼一樣。只要自己厚積薄發,把雞蛋殼打破了,就真正成長了。
感謝那些傷害你的人吧,他們逼著你成長。
若是一個人一帆風順,那就失去了跨越障礙的能力,沒有自渡的機會。
不是人人都可以涅槃重生的,只有經歷挫折的人,才行。
02
成就你的,放下了,叫“境界”。
說起王陽明的功勞,有很多,尤其是在軍事方面,不僅平定了江西的土匪,還阻止了寧王朱宸濠發動的叛亂。
很戲劇性的是,王陽明在拿下朱宸濠之后,并沒有邀功請賞,而是把功勞給了武宗朱厚照。
他安排手下,把朱宸濠押到南京,然后安排一些士兵,簇擁在朱宸濠周圍,繼續做出反叛的姿態。
武宗朱厚照騎著高頭大馬,帶著威武的士兵趕來,迅速把朱宸濠抓捕,體現御駕親征。
人生能有幾回搏,好不容易有了成績,卻拱手讓人,真的很愚昧。普通人做不到,但是王陽明做到了。
做人要有大的格局,拿得起,是本事,放得下是大本事。
王陽明說過:“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所謂境界,就是處理自己和外物的關系,若是不被外物左右,那就是大境界了。
功勞也是“外物”之一,若是放不下來,你就一直高高在上,人就不接地氣了。高處不勝寒,越在高處待著,越容易崩潰。
降低姿態,踏踏實實走路,才能走得更遠,從而有更多的上升機會,處處都有可能,再次改變命運。
03
愛護你的,接納了,叫“幸福”。
這一生,真正愛你的人,不多。
也許除了父母和愛人之外,都沒有人會真正愛你了。那些口口聲聲給你點贊的人,也許是利用你的人。
王陽明出生后,到了五歲,還不會說話。很多人,為他惋惜。
父親王華,始終沒有覺得王陽明有什么不好,還盡量滿足他的要求,舉家搬遷到紹興,看看不同的山水。
當王陽明多次科考都沒有好成績的時候,非常沮喪,父親卻笑著說:“這次不行,下次努力一點,就行了。”
當王陽明被官場排擠,被迫去貴州任職的時候,內心真的很反感,自己沒有錯,憑什么就要被懲罰。
王華說:“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
《評釋巧對》里,還記載了父子倆一起賞花,寫對聯的事跡。
父親出上聯:“一年春長長春發。”
兒子對:“五月夏半半夏生。”
堪稱一絕。
“養不教,父之過”,父母對子女的愛,是責任,更是福氣。
不管投胎在誰家,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是我們不要怨恨家庭太窮,不要責怪父母無能。只要父母養育了你,還能被感恩,那就是無盡的幸福了。
相對來說,那些窮困的家庭,父母靠搬磚、挖土、掃大街養活了子女,顯得更加可貴。這是人間的大愛。
一個人命里的福氣,是從家庭開始的,千萬不要怨恨父母,逃離家庭,避免身在福中不知福。
04
詩人顧城說過:“命運不是風,來回吹,命運是大地,走到哪,你都在命運中。”
命運,看起來是片飄忽不定的,你無法隨手抓住。當我們想發大財的時候,發現自己很窮困;當我們要找對象的時候,發現沒有人愛自己;當要努力讀書的時候,發現自己成績很糟糕......
命運,其實是腳踏實地地走路,從來不是建立空中樓閣。人生的出發點,需要“志當存高遠”,更需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這一生,我們會遇到很多人,也會遇到很多事物,但是你不要懊惱,而是全部接納,學會取舍。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與其躲避,不如借用一切,作為鋪墊。
把命運放在自己的手中,“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心想事成。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