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吃飯次數也出現了爭議。有的人認為一天兩頓或者一頓更健康,有的則支持常規的一天三頓。而有的人并不是不想吃,而是因為工作或者學習飲食變得不規律,近視時間變換不定,這到底怎么吃更好?曾經有一項研究,他在 1999- 2014 年間對 2. 4 萬余名群眾的飲食攝入量、死亡情況以及膳食模式進行了隨訪。
通過分析后發現,相較于每天規律三餐的人群,每日只吃一頓或者兩頓的受試者,全因死亡風險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分別上升了 30% 83%。每天只吃一頓、兩頓,意味著攝入的食物能量負荷較高,容易導致身體葡萄糖代謝調節負擔加重,繼而誘發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出現,導致全因死亡風險上升。
同時,該項研究發現,進食的間隔時間也會影響壽命。每日吃三餐的人群,相鄰兩餐間隔小于等于 4. 5 小時的人,相較于兩餐間隔時間 4. 6- 5. 5 小時的人,全因死亡風險上升了17%。因此,研究人員也作出了解釋,兩餐間隔時間短,意味著給身體帶來的能量負荷高,相關早餐、午餐、晚餐,哪頓飯更重要,這是很多人一直爭論的問題。
同樣也有研究得出了結果。有一個研究對我國營養健康調查數據庫內來自于 9 個省份的 3300 余名受試者數據進行了分析,其中包括受試者 10 年內的飲食評估以及認知能力測試。根據受試者三餐能量攝入不同,將它們分成了三餐均衡早餐為主、午餐為主、晚餐為主、加餐豐富以及不吃早餐 6 組。
通過分析發現,相較于三餐均衡的受試者,其他 5 組受試者都與認知功能較差相關,其中不吃早餐的相關性最強。但實際上,一日三餐中少吃一餐都會對身體有不少的傷害。如果你長期不吃早餐,經過一夜的睡眠,人體內存儲的食物幾乎被消耗殆盡,腸道也基本排空了。不吃的話會導致胃部很受傷,排出的胃酸沒有食物中和,容易消化胃粘膜,繼而誘發胃炎、胃潰瘍發生,還可能引起胃腸道功能紊亂,容易引起便秘發生。另外,還會導致身體沒有足夠的能量攝入,血糖濃度低于低水平下,容易引起頭暈、心慌等癥狀出現。吃好早餐可以為身體補充能量,讓身體可以以更好的狀態進入到早晨的學習和工作中。如果你長期不吃午餐,因為午餐提供了每日能量的 40% 左右,是下午工作和學習的能量保證。不吃會導致身體沒有足夠的營養攝入,人會感覺十分的疲乏無力,反應遲鈍。如果身體長時間處于空腹狀態下,繼而讓膽汁內的膽固醇濃度上升,容易引起膽結石出現,同時還可能使身體抵抗力下降,且會增加晚餐的進食量,容易引起身體肥胖。
早午餐攝入的能量更容易轉換成脂肪,導致身體肥胖。可以說一日三餐中的每一餐對于健康來說都很重要,日常不論是出于什么目的,都不能盲目的減掉任何一餐。剛剛我們也提到了,三餐的間隔時間也會影響健康,我們應該要在什么時間點進食為好?一般建議早餐在7點左右食用,午餐則在中午 12- 13 點進食為宜,晚餐的時間最好安排在 18- 19 點之間。如果因為特殊原因錯過進食時間的話,做好這幾件事也能降低傷害。
建議早餐可以吃的豐富一些,如果早上起床比較晚,來不及,就可以把豐盛的一餐留在午餐,最好別把能量攝入最為豐富的一餐留在晚餐。如果晚上得上夜班,就要提前補充營養,可以多吃點富含 b 族維生素 a 的食物,對于安定神經、舒緩焦慮等均有幫助。但注意不要攝入大量的甜食,因為夜間人的運動量普遍較小,所以晚飯記得不要攝入大量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避免讓脂肪大量堆積。要是太餓想吃宵夜,盡可能選擇高纖維、高蛋白以及全谷物的食物,也可以選擇一些水果、牛奶等食物。注意不要吃高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