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位于山陰路132弄大陸新村的魯迅故居在閉館63天后重新對公眾開放。這63天中,山陰路132弄進行了一次“微更新”。
上午9時,記者走進弄堂,尚有工人在焊接,火星不時濺出。有人經過,工人師傅就暫停手中的活。地面上堆放著鏤空花紋的金屬擋板,將被安裝到弄堂民居外墻裸露的管道、電線外側。弄堂南側,部分居民家的門窗已經裝上統一樣式的暗紅色雨棚,還有部分待安裝的雨棚堆放在弄堂角落。
魯迅故居位于這條狹長弄堂的最深處,門牌號是山陰路132弄9號。這是一棟磚木結構三層新式里弄住宅,坐北朝南。1933年4月11日,魯迅偕許廣平及兒子海嬰遷入,租住至1936年10月19日魯迅去世。這是魯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
這次對魯迅故居弄堂的微更新,主要是為了改善周邊環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也是顧及文物保護需求。兩個目標說起來并不矛盾,但設計、施工中卻有無數具體細節需要掂量。
按照最初設計方案,微更新后弄堂的最大“亮點”是設置“魯迅半身像+書籍”立體墻繪。始料不及的是,這個“亮點”沒有引來叫好聲,卻帶出街道、紀念館、居民、專家等各方關于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深入辯駁與思考。
最終,方案調整了,“亮點”取消了,卻留下一段關于歷史保護與城市發展的可貴經驗。
微更新后的山陰路魯迅故居弄堂。 施晨露 攝居民覺得立體墻繪“很靈”
75歲的吳阿姨是魯迅故居講解員志愿者。她說,原來立體墻繪3D效果圖,有魯迅先生的人像、一本攤開的書,“大家都很滿意,那個很靈的”。
山陰路132弄魯迅故居弄堂,去年11月12日起實施微更新。
魯迅故居作為初建的上海魯迅紀念館所在地,于1951年1月7日對外開放,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家人物類博物館。1956年,紀念館在魯迅公園內新建。1959年5月26日,魯迅故居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其文物保護與開放運行由上海魯迅紀念館負責。目前,故居內有文物400余件,絕大部分是原物,再現了魯迅生前居住的原貌。
魯迅在山陰路132弄9號居住時,先后創作與編選小說《故事新編》和《偽自由書》《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7本雜文集,翻譯了《死魂靈》等4本外國文學作品,編印出版《木刻紀程》等中外版畫,編校出版瞿秋白的譯文集《海上述林》上下卷,還在這里掩護過瞿秋白、馮雪峰等共產黨人。
上海近代城市的發展與一批杰出的歷史文化名人密切相關,魯迅在其中無疑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上海對外開放的名人故居中,宋慶齡、陳云、蔡元培、巴金、鄒韜奮等都與魯迅有過交集。這些名人故居成為城市獨特的建筑風景、歷史見證和人文記憶。
魯迅故居弄堂多年未改造整修,比較破舊,微更新正當其時。
在設計方提供的《魯迅故居弄堂微更新概念設計》方案中,記者看到“現狀問題分析及梳理”,比如,非機動車占據過道空間,影響視覺效果;建筑立面雜亂,灰色調過于冰冷;文化展示形式過于陳舊,景墻展示形式過于單薄,內容與弄堂口銘牌重復;弄堂與故居空間缺少過渡銜接……“此次魯迅故居弄堂微更新,將更多地融入魯迅的元素,使弄堂更具時代感。”
75歲的吳阿姨在132弄5號住了30多年,最近三年一直是魯迅故居講解員志愿者。“之前說弄堂盡頭要做一個立體墻繪,有魯迅先生的人像,還有一本攤開的書。”她告訴記者,街道給街坊鄰居展示過更新方案,“大家都很滿意,那個3D效果圖,很靈的。”
原設計“亮點”成了分歧點
根據規定,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裝燈具搞亮化工程。館方希望,山陰路132弄8—10號文物保護建筑外立面不再新增不必要的燈具、電氣等設施。
設置“魯迅半身像+書籍”的立體墻繪,本是方案的“最大亮點”。街道相關負責人說,原來立體墻繪還設有夜景照明裝置;墻面宣傳欄則采用仿石材肌理的色調,與墻面和諧統一;地面采用紅磚鋪地,延續建筑立面設計圖案和“大事件表”式鋪地紋理圖案;居民窗臺增設統一外掛花箱,打破灰墻的冰冷感,并統一設置雨棚,弄堂石庫門墻一側還將設置成品輕質戶外花箱。改造時,還要在地面增加動態星空投影以及有順序的燈光來表現時間軸的內容,如“1926抵達上海”字樣等。
然而,這個“亮點”成了紀念館方與街道方的分歧點。工程預定開工兩天后,館方向街道出具一份復函,提出異議。首先,文物保護應依法依規進行。除文物保護單位本體外,魯迅故居的保護范圍為山陰路132弄1—8號、10號和1—10號南面20米、山陰路124弄34—43號、山陰路144弄11—20號,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范圍西南50米內。其次,防火防災應安全有序進行。根據國家文物局相關指導意見,“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裝燈具搞‘亮化工程’,在文物建筑外安裝燈具的要保持安全距離”。館方希望,山陰路132弄8—10號文物保護建筑外立面,不再新增不必要的燈具、電氣等設施,不增加鋪設不必要的電路設施。
對于街道與紀念館之間的分歧,街坊鄰居有所耳聞。但施工依舊開始了。去年11月12日,上海魯迅紀念館官方微信發出魯迅故居臨時關閉的告示,并在弄堂口張貼出公告。“路面施工,影響出入,肯定有不安全因素。”這是故居臨時關閉時的顧慮。11月14日清晨,多方緊急協調下,現場管理措施逐步落實,顯示工期、施工單位、相關負責人員聯系方式的施工銘牌,掛到了弄堂口的鐵門上。
去年11月20日,記者探訪施工現場。當時,弄堂南側路面已挖開,拉起警戒線,架設警示牌。弄堂口魯迅故居黑色銘牌下,上海魯迅紀念館的“魯迅故居延遲恢復公告”稱,因微更新工程施工計劃于2019年12月31日完成,為確保文物安全和觀眾安全,魯迅故居繼續停止開放,并將根據工程主管部門施工進度和安全出入實際情況,提前向社會公示恢復開放時間。公示牌上還有一個二維碼,邀請參觀者“用手機掃碼,進入上海魯迅故居虛擬導覽”。